增强创新驱动力 积蓄发展新动能

辽宁日报 2020年01月17日

本报记者 赵 静 关艳玲

■省人大代表王大南:以全新体制建设辽宁实验室,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

■省人大代表张群: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省人大代表丁桦: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多种有效模式

■省人大代表张静:国企要在承接技术转移转化方面起到主力军作用

■省人大代表伊洪丽:企业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建立健全创新体系

■省人大代表于德海:企业要主动拥抱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振兴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为辽宁把脉开方:“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20年,瞄准高质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明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振兴实体经济。

代表们认为,紧紧依靠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必将为振兴发展积蓄起强大新动能。

让创新真正成为第一驱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我省将加快辽宁实验室建设;实施100个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大力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对此,省人大代表王大南认为,这是抓住了让创新真正成为发展第一驱动力的关键所在。

“辽宁科技资源丰富,但缺少重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不少,但存在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企业数量不少,但真正具有科创能力的不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些举措,精准对应我省科技创新存在的这些短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王大南说。

王大南表示,在这些措施中,建设辽宁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决策,是增强创新供给、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举措,堪称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的“一号工程”。辽宁实验室将聚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与催化等辽宁优势领域,构建产学研贯通式的创新体系,建设成为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将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选人用人模式,赋予领军科学家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打造集聚省内外、国内外杰出科技人才的重要工作载体。将打破传统科研体制束缚,打通各类创新堵点,建立振兴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联动、机制灵活高效的新型研发机构治理体制,真正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特区”,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这对辽宁意义重大。”省人大代表张群认为,应进一步梳理省内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定义,不局限于企业营业收入或人员增长率等指标,重点考察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及发展潜力,重点扶持一批在行业内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其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

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高效通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代表们认为,科技创新并非“孤岛”,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高效通道至关重要。

“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多种有效模式,拓宽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省人大代表丁桦建议,可以采用企业学校研究院模式,结合企业发展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校企协同创新;或者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利用双方或多方的优势,配合企业的生产条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可探索知名教授企业实验室模式,充分发挥高端人才作用,为企业科技创新助力。

“创新成果的应用有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配合和行业上下游联动。”丁桦建议,针对我省特色产业链条通盘考虑,做好顶层设计,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和上下游联动,用需求带动发展与创新。制定政策,鼓励在辽高校科研院所对研究方向适时进行调整,多学科协同,解决区域创新的重大问题。

创新成果有一个孕育期。丁桦建议,加强科技项目的先期培育,使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辽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云集,科技成果极为丰硕,但多在南方转移转化。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省内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超过3000项。省人大代表张静认为,辽宁科技成果省内转化近年来有较大提升,但依旧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要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高效通道,除了政府应出台更多促进政策以外,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理应发挥更大作用。

“我省经济总量中央企和省属国有企业占比很大,有承接节能、环保等方面技术转移转化的需求和能力,但缺少承担风险的魄力和实实在在的投入。”张静表示,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中试”环节至关重要,利用好现有“产学研联盟”的平台作用,央企和省属国有企业如果能参与其中、积极试用,不但会加速研发进程,也可提前锁定成果应用权,实现“研、用”双赢。政府部门也可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考评,促进高校科研平台提升成果省内转移转化率。

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户。”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提出的目标之一。来自企业的代表表示,辽宁科技创新氛围渐浓,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核心技术买不来,企业必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省人大代表伊洪丽表示,以沈鼓集团为例,研发经费和教育培训经费均不设上限,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至7%,并坚持对科技成果和人才团队给予奖励。伊洪丽表示,创新不能是盲目的,必须建立健全研发体系。沈鼓集团2002年成立了研发机构,专职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型产品的研发,并与高校合作成立研究院,虽然投入较大,但溢出效果也十分明显,帮助企业掌握前沿技术,促进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发展攒足了后劲。

“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张群认为,创新型企业要专注核心产品研发和团队构建,打造自身“硬实力”,同时应主动对接国家产业规划,了解行业发展需求,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行业补短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对此,省人大代表于德海感触颇深,“不主动拥抱智能制造,注定被时代抛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他所在的企业由于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并建立了大数据平台,实现智能制造互联互通,极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于德海建议,作为制造业大省的辽宁,应打牢智能制造的基础,建立智能制造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

代表们表示,辽宁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