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改良让建平农产品不愁销

辽宁日报 2020年01月16日

本报讯 记者张辉报道 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产品经济效益最大化,建平县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广农作物品质改良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平县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18.4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5.3333万公顷,有裸地蔬菜2000公顷,设施农业2000公顷,林果业6133公顷。大量的农产品不愁销路,但如何让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卖得好、利润高,实现农产品经济效益最大化,还需在农作物品质改良方面做足文章。

万寿街道小平房村在农作物品质改良方面走在了全县前列。由村牵头注册成立了古香杂粮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指导下,小平房村积极探索富硒小麦、富硒谷子的种植,建成富硒小麦基地40公顷和富硒小杂粮基地100公顷,并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生产、加工体系,产品投入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哈拉道口镇哈拉道口村,按照“一村一品”规划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农民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产业,种植酵素谷子。周文明是鑫垚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专门负责酵素谷子种植管理工作,据他介绍,酵素谷子利润高,每斤小米的价格是普通小米的1.5倍。

在推广农作物品质改良的过程中,建平县积极推进与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辽宁农科院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开展良种培育种植资源保护,同时利用秸秆生物质技术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凤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抓住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有利契机,推进碳基生态农业、土壤改良规模化生产,共同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南京农业大学在凤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设置了博士、硕士流动工作站,这些博士、硕士研究生将生物套餐技术应用在西红柿上,使西红柿的口感,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得到有效提升。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碳基肥的采用,实现了农作物产值增产20%左右,经过技术处理,还原耕地,对土壤改良也大有好处。

建平县农技推广中心的科研人员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积极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农作物品质改良方法,结合主导产业,特别是玉米、杂粮、马铃薯三大作物,引进绿色、有机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现了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