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重在提成色稳底盘

辽宁日报 2020年01月14日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李 越 孔爱群

嘉 宾:省政协委员 卢江宁 邹剑秋 陈 珂

主持人:“三农”工作成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只有做好“三农”工作,补齐“三农”短板才能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立体、更全面、更真实,更经得起历史考验。农业工作的核心是保供给。去年,我省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单产位居全国第二,令人欣喜。新一年,我省应如何提高农业供给能力和质量,确保重要农产品数量充足、质量稳定,进一步巩固粮食主产省地位?

卢江宁:首先要保护好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把中央惠农强农精神吃透、政策用足,紧密结合辽宁实际落实落地,让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同时应重视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对新型职业农民、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做好培训,保持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势头。此外需抓好藏粮于地。良田沃土是丰收之基,应加快补齐耕地质量建设短板。在保证耕地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邹剑秋:藏粮于技,至关重要。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充分说明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新的一年,我省应重点强化两方面工作,一是提高优良专用新品种覆盖率,满足高效栽培需求,确保在供给端产出的粮食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要加大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的应用,提高机械化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主持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省应如何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

陈珂: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应多措并举。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田高标准建设,提高农户农业经营性收入。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乡村旅游等产业进入农村,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盘活土地资源,增加农户的财产性收入。

邹剑秋:农民致富关键在于农业增效。要增强农民对科学种田的认识和能力,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率,确保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同时要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实现收入逐步多元化。此外,政府层面要确保农业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主持人:对标“全面小康”标准,加快补齐农村环境短板,我省“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在持续开展。应如何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发力,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卢江宁:首先要把握好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倾听农民意愿和心声的大前提,切忌“整齐划一”“千村一面”。要因地制宜,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做到既能短期见成效又能保证长远发展。

陈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重“面子”更要重“里子”。一是要创新财政支付方式,保证农村环境建设的有效投入。二是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环境治理运营机制,走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之路。三是要调动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四是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水利、电业、能源、农业等多部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联合治理,改变农村人居环境与农业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