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武松打虎

辽宁日报 2020年01月14日

邝海炎

德国当代戏剧家勃来希特曾说:“模范是好的,但比较更有益。”杨绛曾将此话转送给学者扬之水,勉励她多读些外国文学。

其实,能拿域外文学与中国文学比较固然好,实在外语不好,阅读中国文学经典时,保持比较习惯也是不错的。

我最近扫了十几本品读水浒的书,发现中山大学教授刘烈茂的《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最有意思,就因为他具有“比较”的习惯。

就说武松打虎吧。老虎是百兽之王,力量比人大多了,武松怎么可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有人质疑作者吹牛。清代刘玉书就说:“武松双手按虎之顶而踢之,虎负痛,力疾前爪抓地成渠云尔。但虎之性情,余固不知,虎之形状,见之审矣。其前后爪皆可遍及周身,常以爪搔其首。若按其顶,则两臂必被抓伤。虎爪甚利,木可穿,石有痕,况人乎?”民国的夏曾佑也指出:“武松打虎,以一手按虎之头于地,一手握拳击杀之。夫虎为食肉类动物,腰长而软,若人力按其头,彼之四爪均可上攫,与牛不同耳。若不信,可以一猫为虎之代表,以武松打虎之方法打之,则其事之能不能自见矣。”

刘烈茂教授针对这一问题写了篇《武松打虎成功的奥秘》。他专门请教过老猎人,一开始,老猎人也说武松打虎不太可能,因为老虎身体重,爪又利,且灵活,人很难抵挡一扑。但老猎人翻来覆去读了几遍武松打虎的章节后,却说“不好说不可能。”因为关键在于“武松避开了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威力。敏捷地利用了老虎扑过来两只前爪搭地还没有跳起来的一刹那,快速的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疙瘩揪住,一按按下来。在这种特定情况下,老虎的头和前脚,被武松死按在地上,难以用力,施展不了虎威。”所以,刘教授的结论是:老虎给武松的时间只有1/10秒,“《水浒传》写得入情入理”。

为了反衬“武松打虎”的合理性,刘教授又列举:《东周列国志》里杜回“曾于青眉山,一日赤拳打五虎,皆剥其皮以归”;《说唐》里雄阔海“双拳伏两虎”;《虞夫新志》里万夫雄手拔大树击毙二虎;《杨家将演义》里张奉国踢死一虎……相比这些吹牛的写法,经得起现实推敲的水浒写法真实多了。

李逵杀虎又是否真实呢?“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刘教授参照了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唐打猎”的故事:“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因此,李逵看准老虎扑过来的一刹那,巧妙地借虎之势力,杀死老虎,也完全可能。

而将“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比较一下,就更妙了,金圣叹有批语:“前有武松打虎,此又有李逵杀虎,看他一样题目,写出两样文字,曾无一笔相近,岂非异才。”“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如虎未归洞,钻入洞内,虎在洞外,赶出洞来,都是武松不肯做之事。”“二十二回写武松打虎一篇,真所谓极盛难继之事也。忽然于李逵取娘文中,又写出一夜连杀四虎一篇,句句出奇,字字换色。若要李逵学武松一毫,李逵不能;若要武松学李逵一毫,武松亦不敢。各自兴奇作怪,出妙入神,笔墨之能,于斯竭矣。”

末了,扯一句闲篇:钱钟书为什么厉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多了,自然会比较,一比就见出作品高下。钱钟书杨绛夫妇“金针度人”,杨教授则做了一次优秀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