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田连元先生

辽宁日报 2020年01月08日

高 爽

光明网做了一个独家策划——《精品是怎么炼成的》,“通过一批载入新中国文艺史的优秀作品的创作故事,既展现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文艺发展历程,又展现文艺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努力与探索、成就与经验,为文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最新一期节目中,采访的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看到、听到田连元的评书了,视频里年近八旬的老先生神采奕奕,口齿清晰,语言之生动、诙谐一如往昔,当年听他说书的美好回忆一下子都回来了。

田连元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创作和播讲评书《杨家将》的往事。真是神奇,他提到的每一个段落,感觉都特别熟悉,好像就是昨天才听过一样。历久弥新,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了。而除了怀旧的感动,田连元的讲述还带给我很多启示。

首先一点是创新。田连元说,传统的书场说书,动辄两个小时,讲到20分钟调门才起来,1个小时以后故事才基本展开,可电视说书只有20分钟,所以故事必须重新编排,重新设计起承转合。能够想象得到,这个改变是巨大的、颠覆性的,我甚至想说,这种新的说书方式就是田连元和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等一批评书表演艺术家共同创造出来的。

其次一点是借鉴。用田连元的话说叫“拿来我用,化为己有”。印象里,田连元说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好看,表演性很强,听了他的讲述才知道,这是他对京剧、相声等艺术形式广泛吸收的结果。

田连元讲到了从书场到荧屏的诸多“变”。当然也有不变,比如评书的教化作用,比如对英雄、对忠臣义士的歌颂,对爱国主义的弘扬等。《杨家将》是这样,当年电视书场里受欢迎的其他老先生的作品同样如此,都是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今天,我们在讨论评书是否过时了,也许30多年前田连元他们同样面对这样的疑问。从两小时到20分钟,老式的评书“死”了,电视书场“活”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电视书场让田先生他们火了,但也一定还有一些老说书人沉寂了。到了今天,有人觉得20分钟太长,或者不愿意一点一点进入故事,想要来个马上就“爽”的,那么是否还有可能出现新的说书方式?我是乐观的,今天的说书人一定正在进行着这样的尝试。

评书如此,其他艺术形式也是一样。方生方死,也许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宿命。而创新和借鉴也是一切艺术形式产生或重生的秘诀。以戏剧为例,现在不少年轻人喜欢的昆曲,最初只是影响不大的民间小调昆山调,是由民间音乐家魏良辅等人在借鉴其他曲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没错,戏剧史上用的词就是“改革”),才受到了更多群众的喜爱,从当时的一众声腔中脱颖而出。可后来,昆曲越来越雅,最后把第一大曲种的位置让给了更接地气的京剧。有趣的是,今天的京剧在很多人眼中也变得难懂了,但同时又有很多人“发现”和喜欢上了雅到极致的昆曲,这又是一变。

中国的艺术史太漫长也太复杂了,以上对评书、昆曲和京剧的看法只是浅见,只是因为又见田连元先生而产生的联想,想要得出的一个有点儿跑题的结论就是:想对一切新的艺术形式举手欢迎,同时对一切看似已经沉寂的艺术形式心存怀想,说不定哪天它又火一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