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微评WEIPING

辽宁日报 2020年01月02日

编者按: 日前,在游戏产业年会上传来消息,国家正在建设统一的实名验证平台,为游戏企业做好防沉迷工作提供必要条件。游戏成瘾,是未成年人教育中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看待这样的“防沉迷”举措,听听评论家们怎么说。

源清则流不浊

刘恩波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早已经成为热议的话题。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抓紧建设统一的实名验证平台,为游戏企业做好防沉迷工作提供必要条件。

游戏精神从来就是人类追求中的心理解脱和疏导模式,但是对于游戏的理解和把握,却存在各种各样的理念与实践。

按照席勒的经典说法,真正的游戏是人类身心全方面自由发展后体现出来的一种必然精神驱动。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游戏精神的真正根本所在,即寓教于乐的功能和品质。源清则流不浊。

单纯的娱乐,单纯的游戏,弄不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论游戏还是娱乐,如果偏离人类的基本情怀、理性的规则和审美的向度,那么就会沦落为感官刺激的牺牲品。

网络游戏一旦用暴力、色情、毫无节制的娱乐占据高品位的文化疏导与引领,那么就会成为失控的魔兽,吞噬掉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和对现实人生的真正热情。

对此,经营和制作网络游戏的部门,应该本着源清则流不浊的价值取向,从立人、育人、引领人的精神疏导和愉悦层面,认真讲好中国故事,用充满魅力的中华文化传统神韵,用薪火相传的革命文化因子,用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世界文明的新潮流,荡涤洗礼下一代人的心胸、体魄和人格。

要知道,真正的游戏不是放纵,真正的自由也不是没有规约,真正的艺术享受更不是无章可循。我们从孙悟空、哪吒、花木兰等形象中所感悟生发出来的游戏原型的创造和再造,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某种重要参照。而新的游戏精神的建构,实在离不开对经典的重新书写,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会心领会、打捞和捕捉。无论动漫还是网络游戏,乃至童话书,都来日方长,任重道远。

有“毒”的游戏

牛寒婷

在一个5G的时代,“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这样的说法就很老套。游戏早已进入网游时代,而如今的网游又置身于全民手机控的醒目背景中。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那么成年人呢?成年人就不沉迷游戏吗?还是成年人沉迷就没问题?

要说在信息时代,事物的发展以光速前进,恐怕一点都不为过,这就是为什么在谈论孩子玩游戏的问题时,还以10年或者20年前的口吻,就不仅显得陈腐而且无效。从学龄前儿童父母,到课堂里的老师,再到家庭中的成员,你若问最困扰他们的东西是什么,大多数答案可能不会是游戏,而是手机。抖音、快手……手机客户端里的花花世界,远比现实世界有趣、魅惑、令人着迷,而游戏或网游早已被降级为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

问题的核心是成瘾。摆脱成瘾,正是“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重点。可成瘾这类事,从来就不能孤立地看,玩手机、玩游戏和嗜烟、酗酒、打麻将等所有可视作不良习惯的癖好一样,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对孩子们来说,学校里令人压抑的填鸭式授课,对人性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通识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苍白,亲子关系的不和谐甚至是剑拔弩张……正是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为成瘾和不良嗜好的养成提供了温床。

与其仍旧谈游戏色变,仍旧大喊游戏有毒,不如重新审视这一切,看看在已变化的态势中,我们是否将游戏妖魔化了。事实上,不少开明的父母,早就与孩子一同玩游戏了,用参与和分享的策略,去与可怕的成瘾过招——对他们来说,游戏就像刻板、有“毒”的教育之外的亲子润滑剂,从中受益的孩子和家庭,没准还想对它鞠上一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