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甚好——瞿秋白就义》 1983 布面油画 120×120cm 本文图片来自鲁迅美术学院
《北方的云》 1990 布面油画 80×100cm
《圣山》 1993 布面油画 150×150cm
《曹雪芹》 1984 布面油画 160×170cm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宋惠民现任鲁迅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荣誉终身教授,辽宁省美协名誉主席。他的艺术人生在开拓探索油画民族化,推动鲁迅美术学院发展,创建完善中国全景画艺术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鲁艺精神生动鲜明的写照。
主张并践行油画民族化理念
宋惠民酷爱油画。他说:“油画的特性太丰富了,一辈子都挖掘不完。”他的艺术创作坚定地走“油画民族化”道路,勇于开拓创新,不懈探索。他认为油画民族化不仅在于题材民族化,要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入手寻求解决之道。其作品以优美的形式和浓厚的情感著称。
著名美术理论家、评论家邵大箴评价:“宋惠民的作品首先关注的是用自己的创作反映真实的生活感受,表达思想感情,而形式技巧紧紧为之服务。因为着眼于他体验到的中国现实,更因为他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其作品自然表露出民族艺术的一些特色和个性特点。他不满足于此,进一步自觉地强调这些民族艺术因素和个性特点,逐渐形成他油画兼融中西,在写实中运用写意语言,在有宏大气势的格局中注重抒情的风格面貌。”
宋惠民师从万金生、乌叔养等老一辈艺术家,在绘画技艺和为学做人诸方面增加修为,将师承的美德融入艺术人生。宋惠民的油画作品《曹雪芹》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北方四月》《此地甚好——瞿秋白就义》等三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代表作品《圣山》《难得余暇》《葵花·白猫和外孙》《神往情移》《鹰系列之一》等入选首届及第二届全国油画展、首届中国油画肖像展、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个人传记及8件作品入选《20世纪中国油画集》。
宋惠民曾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其培养出韦尔申、胡建成、王岩等一批优秀油画人才。他的油画艺术成为东北的一面旗帜。诚如邵大箴所言:“宋惠民教授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是东北地区油画艺术的领军人物,也是当代中国油画艺术活动中一位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提炼中华传统艺术融入油画表现
鲁美附中的素描、速写训练使宋惠民基本功扎实,造型能力、结构认知和色彩感觉的培养令其终生受益。同时,宋惠民注重艺术修养的积淀。他喜欢读书,无论是附中、大学时期,还是工作后,阅读艺术、文学、历史、哲学著作成为一种自觉,从中更加深刻地读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审美,使其成为创作的内在驱动,促进其油画民族化的探索。
上世纪70年代末,宋惠民已将中国民族艺术融入油画创作中。他的作品以表现民族发展史中的典型人物,民族文化史中的代表人物,时代发展中的道德模范、劳动者代表和祖国优美壮丽的河山为主要内容。
其创作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时,备战整整5年,翻阅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红学书籍,精准提炼文化元素,绘出经典的人物形象。磊磊巨石象征曹雪芹的人格力量,落叶与枯枝营造悲情氛围,寓意曹雪芹坎坷的人生。绘画意境博大精深,艺术语言细腻生动,彰显民族文化气质,作品最终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
宋惠民的代表作《此地甚好——瞿秋白就义》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画面以优美的自然风景为背景,如茵的绿地烘托人物临刑前宁静的内心和舍生取义、大义凛然的精神,注重人物从容神态的刻画。
他于10年后创作的《圣山》则显示出艺术观念的变化。画面中伟大的母爱闪耀光芒。虔诚的心灵,忠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与远方散发出圣洁的雪山相呼应。宋惠民要呈现的是历经苦难仍充满生命力与信念的伟大民族,其力量和灵魂永驻。
宋惠民将中国画艺术语言引入油画山水,形成自己的特色。《北方的云》为其风景绘画代表作之一。作品构图简约,有中国画的留白意蕴,笔触细腻宁静,又不乏点睛之笔,画面空而有物、博大且精微,兼具恢宏大气,色彩运用灵动不俗。宋惠民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与意。物象的形与色并不拘泥于客观现实,而是作以主观个性处理。有评论认为:“《北方的云》在统一的冷色调内,色彩的运用保持着相当的灰度。被横向拉扯的灰色条块形成丰富而又微妙的变化,画面中段一抹与众不同的暖色成为妙笔。作品所描画的与其说是北方的云,不如说是他内心丰富的意。宋惠民显然已走上浪漫主义的道路,在油画媒介与中国文化趣味的相互融合方面更进了一步。”
宋惠民更多的风景绘画注重空间比例分割和线的运用,注重形式上的表现。他讲究构图,以装饰图案化的造型、重彩与线描的运用、金碧辉煌的基调、神秘主义色彩、强烈的平面感和富丽斑斓的色彩效果,展现强烈的个性风格。他说:“我的风景很少直接把自然的东西搬过来。都是通过我的理解、我的认识后,画我心中的风景。”宋惠民向表现主义转变并不是刻意学西方现代派油画,而是根据自己意愿顺其自然地走下去。这源于他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的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他的作品具有传统中创新的装饰性和民族风情,拥有浓厚的诗歌意境。
传承发扬鲁艺精神 培养大批美术人才
宋惠民不仅是一位造诣深厚、卓越不凡的艺术家,还是一位积极进取、平易近人的艺术院校领导者。他长期从事艺术管理工作,1983年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1986年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1993年任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1989年,在宋惠民带领下,鲁美团队完成国内首部全景画《攻克锦州》,并荣获当时文化部艺术科技一等奖,得到国际好评,开启了中国全景画创作的先河。鲁美团队先后完成《攻克锦州》《清川江畔围歼战》《莱芜战役》等14幅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全景画,2005年,第十三届世界全景画大会在鲁美召开,标志着鲁美全景画创作处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宋惠民是鲁美全景画团队的领导者,但他始终强调开创中国全景画的功劳属于鲁美团队。
全景画这一创作过程艰辛,需要富有奉献精神的艺术形式能够在鲁迅美术学院扎根不是没有缘由的。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鲁迅艺术学院,当时正值抗战全面爆发的危难之时,在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鲁艺的艺术家始终与普通劳动者工作生活在一起,从没有被困难难倒。正是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鲁艺精神逐渐沉淀,并成为鲁美人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激励一代代鲁美人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致力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
已经退休的宋惠民依然以艺术为生命,壮心不已。他坚持每天早八晚五在鲁美院内的工作室进行创作,节假日也不休息,他勤奋、亲切的身影成为鲁美院内一道独特的风景。他说:“鲁艺精神里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实实、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对艺术无尽的热忱。虽然鲁美这些年来的变化很多,但是这些骨子里的东西没变,这也是最可贵的。”
宋惠民的人与艺是鲁艺精神的鲜活写照,他对鲁艺精神的诠释与践行,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激励着鲁美人为中国艺术的发展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