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硬骨头” 摘掉“穷帽子”

——朝阳县精准发力实现131个贫困村全部销号
辽宁日报 2019年12月27日

朝阳县台子镇发展设施农业助贫困户增收 。冯建波 摄

朝阳县南双庙镇南双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宝联服装厂务工,每月都有了稳定收入。 白 龙 摄

周怡宏 本报记者 张 辉

核心提示

隆冬时节,大雪过后的朝阳县,山川一片银白,田野里宛如水墨一般静谧安详。然而,走入西营子乡长皋村藤编加工点厂房,这里却热闹非常,村里的贫困户经过培训,迅速掌握了藤编技术,平均年收入近2万元,在家门口打工成了“最好的营生”。

朝阳县“十三五”期间共有83个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48个村被列为市级贫困村。截至目前,朝阳县131个贫困村已全部销号,35943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县基本实现了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超过脱贫线的稳定收入。

朝阳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不辞辛苦,为的就是啃下“硬骨头”,摘掉“穷帽子”。

做实基础 明确“扶持谁”“谁来扶”

2016年至2019年,朝阳县先后开展了4次建档立卡“回头看”动态管理,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标准,采取“标杆法”“公示法”,实现精准识别到位。严格执行“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程序,做到全程“阳光公开”,并按照“一户一档”“一户一卡”的要求进行建档立卡,做到了户有卡、村有档、乡有册。同时,对扶贫脱贫信息系统实行精准动态管理。

由26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分别包扶28个乡镇(场街),坚持月调度、季督查,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扶贫调度会。2016年以来,共召开44次县委常委会、17次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三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实现了“贫困村一村一个帮扶单位,一村一个帮扶工作队、贫困户一户一名帮扶责任人”。各乡镇各部门5915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6516户13348人,做到一户一张明白卡、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省市县选派333名机关干部和145个驻村工作队到乡村工作,实现行政村、贫困村、28个乡镇(场街)全覆盖。4年来,省市县三级驻村协调投入资金约3.85亿元,落实项目500余个。

靶向施策 明确“怎么扶”“如何扶”

因地制宜找准当地发展的路子,帮扶到户为群众打开“造血”的开关,朝阳县为精准脱贫作出了生动示范。坚持走产业化道路,着力推进“叠加式”产业扶贫,实施温氏养猪、光伏发电、土地共营、扶贫加工车间、标准化扶贫果园五大主导产业,确保脱贫效果可靠、托底、持续、稳定。

温氏养猪产业扶贫在全县推广。贫困户以到户扶贫资金入股扶贫农场,参与养殖利润分成。目前,全县已建成扶贫家庭农场48处,每个农场按每人分红500元,可带动贫困人口23040人。

同样依靠产业项目精准脱贫的还有西营子乡丰实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据合作社理事长郭贵锋介绍,“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入股,采取‘保底+分红’的运营模式,在每亩保底 500 元的基础上,预计分红 300 元,贫困户到合作社打工,每人每年收入能达到 1.2万元。”

光伏发电产业扶贫稳步铺开。通过政府帮助协调场地、企业出资方式,合作建设集中式光伏发电站。截至目前,共建设光伏发电项目152处,带动贫困户21718户。共建设户用发电站410户,户均增收800元至1000元。

土地共营制扶贫成效显著。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一经营,共同发展。目前,全县登记土地股份合作社382家,流转土地3533公顷,带动贫困户3038户,户均增收300元以上。

扶贫工厂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就业搭建平台。目前,全县共建扶贫加工车间71个,带动贫困户7100户平均增收500元以上。同时,还可解决133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210人,年工资2万元左右。

标准化扶贫果园实现增收脱贫。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获取收益,并参与二次分红。可带动3981户贫困人口脱贫,户均增收1120元。

合力攻坚 把资源和力量凝聚成拳

朝阳县还通过压实行业扶贫责任,解决合力不足问题,将分散在行业的资源和力量全部聚焦到脱贫目标靶向上来。

教育上,共向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投放资金3351.57万元,累计资助学生42854人次。实施“全面改薄”项目9批次,改造学校122所。

医疗上,凡是符合住院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行“一站式”服务。截至2019年8月末医疗费共报销10927.38万元、12920人次。9月1日以后实施新的报销比例以来,截至10月30日,共报销1681.29万元、2355人次。全县每个行政村实现一村一卫生室的目标。

住房上,全县共实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5067户,确保贫困户安全住房有保障。

基础设施上,全县共修建农村公路精准扶贫路面工程297.4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0处,实施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移动网络、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全覆盖。

政策兜底保障上,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实施了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脱贫攻坚不留死角。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410人,参保率达到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