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更多文艺精品是提升辽宁文化形象的核心

以多元开放文化形象铸就振兴辽宁的精神气质

辽宁日报 2019年12月27日

电影《黄玫瑰》剧照

《胡桃夹子》剧照李明明 摄

《花木兰》剧照 李明明 摄

《战国红》封面

《寻找张展》封面

“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现场 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中展出的《簪花仕女图》

“我和我的祖国——辽宁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节目”现场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本报记者 高 爽

核心提示

回首2019年辽宁文化领域大事件,必然会让人意识到,这将是辽宁文化史上的重要年份。

重要之一,是因为大事多、喜事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众多辽宁籍艺术家齐聚辽宁,共唱“我和我的祖国”,倾情奉献高水准演出。在全国文艺领域年度最高奖项,也是全国各省份文艺繁荣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的“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辽宁实现了4部作品入选的大丰收。这些大事中屡次出现的“辽宁”和辽宁人的名字,一再凸显辽宁作为文艺大省的雄厚实力。

重要之二,是因为在这些大事与喜事里产生了众多带有趋势性的现象:“又见”系列引发观展热潮,探索出“让国宝活起来”的有效路径,让人们看到“辽宁有国宝、辽宁有历史、辽宁有文化”;《战国红》《寻找张展》《王的背影》获奖,“铁西三剑客”的登场,让人们看到了辽宁文学创作的再度崛起;电视剧《老酒馆》热播,电影《黄玫瑰》、广播剧《今生无悔》获奖,让人们看到辽宁影视创作的无尽潜力。

精品频出,好戏连台,这就是2019年的辽宁文艺现场,辽宁文艺在守正创新中为辽宁形象的全面提升创造更多“高峰”之作,必将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1 “五个一工程”奖收获四大奖项:开创辽宁文艺新局面

8月19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正式公布。73部入选作品中,辽宁共有4个门类4部作品获“优秀作品奖”,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

获奖的辽宁作品分别是:电影《黄玫瑰》,表现了“最美医生”邹笑春对党无限忠诚、对工作无比热爱、对患者无限关爱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长篇小说《战国红》,塑造了一群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干部形象;广播剧《今生无悔》,赞美了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歌曲《和祖国在一起》,阐述了每一个普通公民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这一朴素而重要的道理。

“五个一工程”奖是全国文艺领域最高奖项,代表了上一年度我国文艺创作生产的最高成就和水平,是展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最重要平台,始终被看作是检验全国各省份文艺繁荣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异常激烈的竞争角逐中,辽宁能够斩获极具含金量的奖项,足以看到我省文艺创作的整体实力。

辽宁是文艺大省,艺术门类丰富,创作资源丰厚,但如何因应时代发展和人民期待,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还面临许多重大课题。近年来,辽宁文艺工作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时尚,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创作生产了一批题材丰富、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文艺精品,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辽宁风格”。

2 “我和我的祖国”特别节目:辽宁籍艺术家国庆合家欢

9月28日,“我和我的祖国——辽宁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节目”在辽宁卫视盛大播出。名家云集,精品荟萃,这场高水平的艺术盛宴是辽宁献给共和国七十华诞的一份厚礼,是4300万辽宁人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长长的演出名单上,是一长串响亮的名字,作曲家傅庚辰、谷建芬,歌唱家关牧村、杨洪基、佟铁鑫、幺红、魏松、郑咏,钢琴艺术家郎朗,曲艺家刘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芭蕾舞艺术家吕萌、焦洋,话剧表演艺术家宋国锋,话剧和影视演员巩汉林、于和伟,歌手孙楠、胡海泉、火风、艾敬……他们都有同样的身份——辽宁籍或在辽宁工作过的文艺工作者。

这台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国庆“合家欢”,让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共和国70年文艺史上辽宁文艺工作者留下的印迹。傅庚辰作曲的《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谷建芬作曲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关牧村演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魏松、幺红主演的歌剧《苍原》,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数不胜数的作品,让他们享誉全国乃至世界,成为70年间时代风潮的引导者,而他们与辽宁的缘分更足以让家乡人感到自豪,并看到辽宁“代有才人出”的盛况。

3 “又见大唐”“又见红山”:让辽宁国宝活起来

10月7日上午,“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以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与唐代有关的绘画、书法艺术品为主体,100件展品中有38件国家一级文物,《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等皆为中国书画史上的皇皇巨制,一级文物出现比例之高,可谓空前。“又见大唐”以空前盛况为辽沈百姓的文化生活画下了完美的一笔,更证明了这一“世界范围规模最大的以唐代书画呈现大唐风韵的展览”魅力非凡。

数天之后,“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以同样盛大的规模在辽博登场。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集中展示红山文化出土的精品文物,全面反映了辽宁地区多年来以牛河梁遗址为中心的红山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许多珍贵文物为首次面世。

两次“又见”,在数月内掀起了如潮的观展人群,人们想借由这些国宝读懂辽宁,读懂我们脚下的土地。让国宝活起来,让世人看到“辽宁有国宝、辽宁有历史、辽宁有文化”,正是“又见”系列的初衷及创新所在。相信未来,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辽宁会有更多的“又见”展现在世人面前。

4 辽宁文学再度崛起,文坛刮起强劲的东北风

今年8月作家滕贞甫的长篇小说《战国红》获“五个一工程”奖,如果再加上2018年7月辽宁作家刘庆的长篇小说《唇典》在第七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夺得首奖,今年11月作家周建新的长篇小说《王的背影》获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让人看到了辽宁长篇小说创作迅猛上升的良好势头。

8月12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公布10部提名作品,辽宁作家孙惠芬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位列其中。虽然未能成为最终获奖作品,但这一成绩也足以让人振奋。

更令人惊喜的是,近几年从沈阳走出的80后作家双雪涛、班宇、郑执更以“铁西三剑客”之名受到文坛和文学读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的作品,用自然流畅的笔法、朴实粗犷的语言、虚构现实的手法记录了东北经济转轨时期的改革大潮以及人们对明天的美好向往,其浓郁的东北情结与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惊艳一笔的“东北作家群”一脉相承,同时又有着极具时代性的新表达。

今年4月,《三联生活周刊》以“讲述东北”为题,对“铁西三剑客”进行了深入采访。今年第12期《小说选刊》推出“铁西三剑客小辑”,刊登作家双雪涛、班宇、郑执短篇小说。《三联生活周刊》称:“‘东北’成了一个被文本青睐的地域。”《小说选刊》的卷首语说:“岁末年关,文坛刮起一股强劲的东北风。”

5 让辽宁文化品牌走出去,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

当地时间2019年8月23日19时,辽宁芭蕾舞团原创中国芭蕾舞剧《花木兰》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上演,近2000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在近两小时的演出中,当地观众随着《花木兰》剧情的发展而欢笑、担忧、振奋、感动,用热烈的掌声、欢呼声表达对花木兰的喜欢和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本次演出作为纽约“中国文化日”系列活动的开幕展演,受到了当地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也同时开启了辽芭未来35天里赴美国、加拿大6个城市的15场巡演。

这当然不是辽芭首次走出国门,而演出之所以如此受关注,更在于这是一次纯商业模式的市场运作,全程无赠票,完全靠票房来证明观众对中国芭蕾舞剧的关注程度。纽约4场演出的近八成售票率令辽芭看到了继续深耕北美演出市场、以芭蕾为媒讲好中国故事的巨大空间。

走出去的还不仅是辽芭。由2019年1月2日大连杂技团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普列汉诺夫中心剧场演出原创杂技剧开始,我省艺术院团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贯穿全年:辽宁歌剧院(辽宁交响乐团)远赴埃及,在开罗歌剧院大剧场、亚历山大达尔维什剧场分别举办了两场交响音乐会;辽宁歌舞团赴日本东京参加2019中国庆典演出活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电声乐团)赴韩国参加大邱音乐节……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开放合作中打造辽宁文化品牌,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未来可期。

6 创作精品是提升辽宁文化形象的核心

如何看待2019年辽宁文化领域这些热点事件?记者采访了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洪兆惠。他认为,在辽宁形象的提升中,文化和文艺工作者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扎实地工作,富有创造性地工作,这是时代激发出来的活力。提升辽宁形象的关键,就是提高辽宁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现在一提辽宁文艺,人们就有一个总体而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辽宁的作品及时回应时代,体现着时代主流价值取向,情绪饱满,昂扬向上。这与辽宁正在进行着的振兴实践紧密契合,振兴需要一种往前奔的劲头,一种兴奋中的精气神。辽宁的文艺作品确实让外界感受到辽宁人在振兴中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力量。

洪兆惠说,“‘我和我的祖国’特别节目录制时我在现场,现场的情绪高亢饱满,一个人置身其中,不管他怎么沉闷安静,情绪也会被点燃被燃烧。过后我琢磨,特别节目和我们的文艺作品为什么都有种高亢的调子,这可能反映了辽宁人的内心诉求。辽宁人对‘勃勃生机’有一种向往,一种强烈的渴望。”

提升辽宁形象的精髓是提升辽宁人的文化底蕴。对外推介辽宁文艺的同时,还有一个“对内”的问题,也就是在省内让广大的辽宁人认同自己的文化形象,只有认同了自己的文化形象,辽宁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才能转化为辽宁人内在动力。“又见”系列这个文化产品就做得有效果。它不止于展览,由展览还衍生出专题研究和学术讲座,而且是系列式的,这些衍生活动使“又见”产品的内涵有很强的渗透力,直接作用于受众的精神。对于辽宁的文艺作品,也有这样一个在人群中广泛推广的问题。

辽宁的文化形象是由一部部具体的作品支撑的。创作精品是树立、维护、提升辽宁文化形象的核心问题。这在辽宁文艺界已经形成共识。辽宁文化形象是一种气象,一种面貌,是抽象的,同时又是具体的,形象的标识最终要落在具体的作品上。特别是在叙事作品中,在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网络剧的创作中,能不能塑造出有个性特征、有时代感、有生命张力的人物形象,决定了辽宁的文艺形象。辽宁的文艺形象,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形象,多元、开放的形象才与当前辽宁振兴的现实和发展的活力相匹配。振兴发展中的辽宁作家、艺术家,他们的胸襟和抱负应该是博大的,应该把创造出一流的、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作品作为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