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成果 提升脱贫攻坚能力

辽宁日报 2019年12月19日

刘 倬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客观上存在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脱贫攻坚战的成效。因此,实现脱贫、防止返贫是今后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巩固脱贫成果,完全消除绝对贫困,不但将贫困户扶起来,并且让他们不再倒下去,提升政府、扶贫干部和贫困户的脱贫攻坚能力,就成为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提升政府主导能力是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的保障

我国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赋予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调配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凝聚人心、汇集力量,这是在政府主导下,脱贫攻坚工作能够得以有效推进的重要保证。面对全面脱贫的艰巨任务,需要政府发挥公民、市场、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力量的作用,强化扶贫部门在政策引导、规划制定、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综合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设开放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保障精准落实各项脱贫政策。政府应坚持强力推动,强化落实脱贫攻坚相关责任,完善精准识别机制、扶贫考核机制、资金管理机制,落实领导包保责任制度;相关领导要到贫困地区明察暗访、督导检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并进行约谈,确保工作有目标、有抓手、有督查、有落实。

基层政府应通过梳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贫困根源,找到契合贫困户自身发展的脱贫路径。创新扶贫模式,从传统的捐赠式扶贫转向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等,使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循环困扰。政府应把扶贫工作纳入地区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实现地区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促使贫困地区优势产业形成规模,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管理、村“两委”参与,对贫困户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利益共同体。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其在生产要素的聚集、组织以及开拓市场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有特色、有规模、有实效的扶贫产业链条,让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参与务工等形式获益,实现贫困户降低风险、提高生产水平、增加收入相统一。

提高扶贫干部帮扶能力是脱贫攻坚有力推进的基础

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使传统的扶贫思路、管理和措施发生转变,相应的,对扶贫工作者也提出新要求。扶贫工作成效如何,关键在扶贫干部。上级部门制定出台的扶贫政策、部署安排的扶贫任务、创新实施的扶贫模式,最终都要靠一线的扶贫干部来推动、来执行。扶贫干部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扮演好帮扶主体角色,提高识别判断能力、学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综合能力,为推进精准脱贫打牢基础。

扶贫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基于对象精准、底数精准、需求精准的考量,应真正摸清掌握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力争实现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全面、精准的扶持,保障政府扶贫资源的投放符合扶贫对象的意愿和需求,确保帮扶资金和帮扶项目精准用于真正贫困的地区和群众,提高扶贫措施的精准性。把握精准扶贫理念内涵和实践逻辑,力争成为解读各类扶贫政策的“全能者”,善于解答群众各方面问题,减少中间过程和繁琐程序,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者”,针对贫困地区存在的发展难题和贫困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实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成为贫困群众的“知心者”,探索和建立贫困户受益机制,提高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的认同程度,增强贫困群众对脱贫项目的参与意愿,真正让政策落到实处,让帮扶取得实效,让农户得到实惠。

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是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的根本

从脱贫攻坚内在要求看,贫困不仅表现为经济收入低下,更表现为贫困主体获得收入能力和机会的丧失。提高扶贫对象脱贫能力,建立贫困户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是脱贫见实效的根本。

贫困的一个主要根源在于贫困户缺乏未来发展的意愿和能力,表现为精神动力和行动能力的缺失。增强贫困户精神动力,就要培育贫困人群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态,提高扶贫对象的认知能力,使其激发“我要脱贫”的积极心态;加强教育和科技培训,消除“知识能力的贫困”;创造公平、和谐、文明、友爱的社会环境,消除“不受歧视与排斥能力的贫困”。

在行动能力方面,贫困户应主要提高以下几方面能力。首先,提高项目参与能力。随着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指向性、扶贫目标靶向性和扶贫对象内生性的增强,贫困户可根据自身发展意愿和能力,确定脱贫产业项目,明确项目的产业类型、发展规模、预期效益等。坚持项目实践与政府提供的技术、信息、市场等服务相结合,提高贫困人群自我发展的理性自觉。其次,提高技术实践能力。一技在手,不愁脱贫。贫困户通过参与项目、农业科技培训,可掌握更多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应整合省农科院等科技资源,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到贫困地区,采取田间讲解、地头培训、面对面传授、示范带动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为贫困群众增强内生动力提供科技支撑。最后,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贫困人群应提高保健意识和防病意识,由被动接受保健知识和卫生服务变为主动保护自身健康,主动利用医疗保健机构,了解掌握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锻炼和保护健康体魄与心态,从源头上防范并遏制因病致贫的发生。

(作者单位:葫芦岛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