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爱群
花家村,祖辈种玉米。
这个隶属于彰武县兴隆山镇的村子,有400多户人家,四分之一是建档立卡贫困户。70岁的洪恩波就是其中一员。4年前,洪恩波老伴患了脑血栓,本就清贫的生活越发捉襟见肘。
今年洪恩波家却添了液晶电视,还买了一台电瓶车。哪来的钱?“在花卉基地干零活赚了一万多块。”洪恩波高兴地说,“除了打工还有分红,以后的日子不愁了!”
洪恩波说的基地是彰武县科技扶贫出口花卉基地,今年春天落户兴隆山镇花家村。一期占地136亩,日光温室38亩,冷棚50亩,还有冷库等配套设施,年繁育切花菊种苗1亿株,生产切花菊352万枝,是省农科院与彰武县科技扶贫引领示范基地,也是东北最大的切花菊种苗繁育中心和出口切花菊产业基地。
12月10日,辽西寒风劲吹。5.5亩的超大日光温室里,大片白菊花顶着花蕾株株挺立。“这是我们所选育的切花菊新品种——‘清秋’,短日照、耐低温,更适合冬季日光温室种植。”省农科院花卉所研究员、彰武县科技扶贫出口花卉团队团长屈连伟介绍,这种菊花春节每枝能卖到1.5元,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一个棚种22万株,纯利润可达20万元。
“日光温室采用通风温控系统、电动打药运输系统和滴管水肥一体化设施等新技术,实现了花卉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是目前东北地区最先进的日光温室。” 屈连伟说。
如此先进的花卉基地是谁建的?
政府出资,兴隆山镇拿出扶贫资金、产业调整资金和村集体自有资金共464万元;彰武县北斗星花卉有限公司出力,负责管理和销售;省农科院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兴隆山镇党委书记王银形容基地的运营模式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科技支撑、保底分红”。
北斗星花卉有限公司是东北唯一集切花菊种苗繁育、鲜切花生产、成品花出口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有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花卉基地采取全程托管方式,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管理、订单,并按利润收取管理费,其余全部用于扶贫。今年,基地带动周边乡镇4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平均分红800元,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就业收入达600多万元。
“基地不挑人,像我这岁数在家门口干点零活,一天能赚80块,上哪找这好事?”洪恩波道出贫困户的共同心声。
记者感言
GANYAN
科技落地生根,不能靠“一己之力”,需全社会“共同浇灌”。省农科院积极探索“科技+”扶贫模式,通过政府出资、企业出力、院里出智,成功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在助推企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贫困户“摘帽”,可谓一举多得,更为稳定脱贫注入了源头活水,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