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上的“大作为”

辽宁日报 2019年12月10日

(上接第一版)

一件件小事,让张登林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

2017年入冬后的一天晚上,张登林接到社区张阿姨的电话,“小区大门被人损坏了,安全隐患很大”。他急忙赶到现场,反复查看监控录像,仅用4个小时,把破坏大门的人找到了。张阿姨逢人便说:“有登林在,咱们心里踏实,咱‘三老’可得继续支持他呀!”

“三老护院网”只是张登林为社区建起的“安全网”之一,他还把巡防队员、派出所辅警、辖区保安调动起来,成立了“三警巡逻网”;开通“警民联系微信群”,建立了“警民联系网”;在辖区重点位置安装监控探头,组成“监控探头网”。同时,组织社区干部、安保人员、物业领导、楼院长,甚至是水电煤气管理员、快递员、保洁员,建立起150余人的“盛京义勇”平安志愿者团队。

“四张网”和无处不在的平安志愿者,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2017年8月至今,中华社区未发生过一起“可防性”案件。

真心感化让矛盾不出“门”

有了“四张网”和平安志愿者队伍,张登林就像长了千里眼、顺风耳,社区里大事小情,他都一清二楚。

老战友闫之雄说:“可管可不管的,登林都管了。能做到100分的,登林绝不做到60分。”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张登林守土尽责,时刻想着群众,处处为了群众,发现问题不回避,碰到矛盾不上交。

2018年夏天,很多居民反映,最近一段时间,每隔几天小区就会出现被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社区也找不到是谁在破坏环境。经过几天的蹲点,张登林发现,扔东西的是一位高位截瘫的中年女子,因为每天下楼不便,她就偷偷将垃圾扔出窗外。乱扔垃圾的行为不对,但她的确有实际困难,张登林立即联系物业,并约定每天由保洁员定时上门收取垃圾。

如果说,化解矛盾纠纷考验的是本事,那帮教转化重点人员检验的则是耐心。辖区居民小汪曾两次入狱,出狱后生活窘迫。了解情况后,张登林一有时间就找小汪聊天,想方设法帮助他重拾生活信心。小汪被张登林的耐心和真心感化,找到一份送外卖的工作。

听说张登林搞群防群治后,小汪还将几名“外卖小哥”也发展成了平安志愿者。在群防群治工作总结会上,作为社区优秀进步个人上台领奖时,小汪含着眼泪说:“登林大哥是真心为我好,我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

贴心服务把“根”扎得更深

社区民警的工作,样样离不开群众。在近两年的工作实践中,张登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群众就是公安民警的“根”。

为让这个“根”扎得更深、更牢,张登林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社区工作上。

走进中华社区,一楼是“张登林警务室”,二楼是社区的办公区。张登林和社区干部已经成了“一家人”。社区党委副书记陈冰说:“登林就是我们的守护者,社区遇到棘手事儿,找他肯定没问题,因为他不但有责任心,而且有办法。”

2018年初春,常德街19号院闹起了“猫患”,3只脏兮兮的流浪猫,在居民楼里到处乱窜。张登林发现,养猫的是一对姐妹,患有精神类疾病,当时已经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情况紧急,他立即和医院联系,垫付押金将姐妹俩送进医院治疗,随后将3只猫送到了流浪动物收容站。

为给社区老人和他们的家人提供更大的方便,张登林联合沈阳相关企业研制了“让爱送你回家”爱心手环,在手环上安装了定位芯片,在和平分局指挥中心及社区均安装了软件,对老人和弱势群体实施跟踪定位,防止走失。

扎根基层15年,张登林做的好事究竟有多少件,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他创建的“群防群治、齐抓共管”工作模式,居民却了如指掌,并在全市945名社区民警、32万“盛京义勇”志愿者中间铺开,一个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正在形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新时代公安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我们要以人民群众的安宁幸福为初心和使命,全身心投入到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中去,坚持‘人民在我心中,我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更实。”载誉归来后,张登林对社会治理有了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