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一个月后,他走到我面前,给我深深鞠了一躬。”病人病情的好转,总是让邓重信充满成就感、幸福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也是医生的快乐所在。”
在桓仁满族自治县巡回医疗时,邓重信发现一个患风湿性心脏病的女孩,有明显的左房黏液瘤特征,而当地医院并没有诊断出来。邓重信很着急,这个女孩必须尽快手术,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由于当地医疗水平有限,邓重信便写信给沈阳一位医生朋友,请他安排手术,然后让孩子妈妈带着信赶快去沈阳找这位医生。
几个月后,当邓重信随医疗队离开时,妈妈带着女孩早早站在村口等医疗队,一定要送一送救命恩人。
退休后,邓重信推掉了所有社会职务,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为患者解除病痛上,“怕他们大老远来了却找不到我”。
60多年来,邓重信渐渐成为省人民医院的一张名片,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他说:“是党和国家的培养、医院的培养,使我有了为病人服务的本领。”
长中国医疗队的志气和声誉
1988年,邓重信作为第31批中国援也门医疗队成员来到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首都萨那共和国医院。这一段向世界展示中国医生风采的逆袭经历,邓重信至今想起仍颇感自豪。
这家医院里不仅有中国医生,还有苏联、埃及、印度等多国医生,医院自己的医生也多是从英国等国家留学回来的。在这个“小联合国”里,各国医生各显身手,暗中较量。
上班第一天,邓重信就被告知不需要中国内科医生,然后就被安排到中国针灸医师那里出门诊。
兜头被浇一盆冷水,邓重信并不气馁。阿拉伯语翻译不给力,邓重信就用英语与患者和其他医生交流。也门人说,中国来了个会说话的大夫。
工作一段时间后,邓重信纠正了许多也门医生的诊断错误,有把风心病当作气管炎的,有把大叶性肺炎当作肝硬化的,还有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当作小儿麻痹的。邓重信在医院不仅站稳了脚跟,更让大家心服口服。原来不欢迎他的内科主任请他到病房查房、会诊,并请他每周给他们讲一次心电图。
有一次,邓重信去病房会诊一位女患者。这位女患者左肩疼,躺着不疼但坐着疼、站着疼,无外伤,也无发热、咳嗽史。
邓重信认真做体检,发现她左肺后背上部叩诊鼓音,呼吸音减弱到消失,其他则未见异常。邓重信说,这是左肺局限性气胸。
苏联医生已经会诊过一次了,马上说:“不对,胸片正常,没有气胸。”
邓重信要来X光胸片,那是一张常规的胸部正面像,从片子上看,确实看不到左肺有气胸。
邓重信端详这张胸片,突然眼前一亮,他发现,这张常规胸片是深吸气后照的,而且电压稍高,而气胸应该照呼气后胸片,电压也不能太高。
邓重信马上让病人重新拍片,教病人怎么呼气、憋气。一会儿,新的胸片拿回来了,大家一看,果然是气胸。
邓重信又一次证明了中国医生的医术是精湛的,是可以让患者信赖的医生。
转眼间,邓重信工作期满该回国了,医院却不愿放他走,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外交部照会我国大使馆恳切挽留他再工作一段时间。邓重信说:“这个转变过程,长了中国医疗队的志气和声誉。”
求知求学,精勤不倦
邓重信是省人民医院在一线工作的医生中年纪最长的。年长并不意味着落伍,邓重信今天依然站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最前沿。“只有跟上时代、跟上知识前进的步伐,才能不耽误对病人的救治。”邓重信说。
邓重信一生求知求学,精勤不倦。
上学时从未学过外语的邓重信意识到,想要改变中国医疗水平落后的局面,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不懂外语就相当于少了一扇窗。为及时了解国际上最新医学知识,邓重信先后自学了俄、英两门外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邓重信和同事都随医院下放到铁岭,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即使这样,邓重信也没有放弃学习英语。
每天上午,邓重信的患者一个接着一个,下午和晚上,他就把白天出诊时遇到的疑问带进书房,从数不清的医学杂志、文献中寻找答案,晚上至少要学习3小时。凡有一点心得收获,第二天他就带到医院,跟医生、护士和学生交流分享。
邓重信带过的研究生都喜欢叫他“邓爷爷”。大家常说:“邓爷爷就是一个行走的图书馆。”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医院里的年轻人:“你们赶上了好时代,有这么难得的学习条件,一定要好好珍惜啊!”
他常常教导学生,医生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要爱读书,多读书,开拓眼界;要努力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实践转化为真正的本领。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严谨细致,又要艺高胆大、敢负责任。
研究生邵圆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邓重信刚做医生不久,一天来了一个患者,腹痛、腹泻多年,一直未查出病因。邓重信给他做了各种检查化验,结果都是阴性,一时陷入不解。
邓重信想到,如果是痢疾,特别是阿米巴痢疾,阿米巴病原虫在体外生存时间很短,可医院按照常规至少得两三个小时后才化验样本,那时哪里还找得到阿米巴支原体呢?第二天,邓重信采集便样并立刻送去化验,结果在显微镜下看到不少阿米巴支原体。
“做事要严谨,要遵从客观规律,流程不正确,结果也就不正确,不管临床用药、诊断还是导管、手术都要遵守事物的客观规律。”邓重信每每叮嘱。
一日从医,终身为医。邓重信始终坚守来时初心,“只要患者需要,我就会继续工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