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批评的生态协调

辽宁日报 2019年12月06日

洪兆惠

文联组织的文艺批评有没有自己的独特性,或者说有没有自己的传统?带着这个问题,我关注湖北省文联的文艺批评。由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东湖青年批评家沙龙”和《长江文艺评论》杂志是我关注的重点,因为活动和办刊宗旨契合了我对文联组织文艺批评传统的认识。

“东湖青年批评家沙龙”的宗旨是:“立足现场、聚焦问题、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目前它已经举办10期,每一期都充分体现了活动的宗旨。后5期的题目是:“想象的乡土和现实的乡土”“‘长江元素’的文学表达”“‘非虚构’与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科幻:自我、世界与未来想象”“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书写”。这些题目来自文艺现场,问题意识突出。我对它的活动形式也感兴趣,它是圆桌式的对话,对话是开放性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激活思想。

我概括的文联组织文艺批评的特点,一是“在现场、在前沿”。文联组织的研究和批评活动关注文艺现实,在实践中发现、研究问题,特别关注文艺思潮和文艺倾向性问题,针对性和话题性是其特点。二是“对话与交锋”。文联举办的研讨会或论坛,是圆桌式的对话,争论、辨识、碰撞、激活是其特点。可以说,“东湖青年批评家沙龙”是文联组织文艺批评的范本。

《长江文艺评论》于2016年创刊,前身是以书代刊的《文艺新观察》。《文艺新观察》办了十多年,为《长江文艺评论》打下坚实基础。刊物的宗旨是:“聚焦创作、研究问题、凸显批评、引领风尚”。创刊号的《发刊词》明确提出:凸显批评是本刊一大特色,而且,这批评是文艺审美特性的批评。只要翻开刊物,就能发现它的两个主要特色,一是关注创作。近期刊物就搞了90后写作、“非虚构”写作、中国科幻电影、主旋律文艺、“英雄题材”创作等专题研究;二是批评的“审美性”,即追求批评文字的感性、优雅,使刊发的批评文章像作品一样好读、入心。这涉及文艺批评文章的阅读效果,更涉及文艺批评的有效性。

文联组织历来重视刊物,把刊物作为立身之本。特别是文艺理论评论刊物,它是文联组织的一面旗帜,是文联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志。文联组织办理论评论刊物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出作品,出好作品,因此刊物与创作方生方成,刊物的宗旨和所刊载的文章,体现着文联组织文艺批评的独特性。从这个角度说,《长江文艺评论》是真正的文联刊物。

我之所以关注湖北的文艺批评和文联组织文艺批评的传统,是因为当前一些文艺批评缺少对话交锋;还因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批评、文艺创作疏远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上月末,我去武汉参加“湖北文艺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座谈会”,直接感受了湖北文艺批评工作者的状态,使我对湖北文艺批评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湖北,大学里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教授们对文艺创作充满热情,他们密切关注湖北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热心研究他们的作品,从而形成了创作和批评相协调的文艺生态。湖北的经验告诉我们,理论、批评、创作和谐互动,文艺的发展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