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支民间力量——

千名文保志愿者守护辽宁老建筑

辽宁日报 2019年12月06日

团队在给文保志愿者做业务培训。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核心提示

12月5日是第34个“国际志愿者日”。当天早上,记者从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陈赫处看到,他们最新收到的一份荣誉证书,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感谢他们将新发现的“满铁”界桩捐赠给该馆。

陈赫告诉记者,历时10年,这支志愿者团队已由最初的9人发展到近千人,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少年,涵盖社会各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士。志愿者们也由最初的“拍客”做起,开辟出了更为高效、立体的文保活动阵地。

9名网友结成 最初的文保团队

41岁的陈赫是沈阳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员工,他是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发起人之一。当时,他酷爱研究清代皇家陵寝、余暇时记录辽宁各地历史古迹遗址,在网络上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当初我经常上网搜索沈阳老照片,不少专门研究沈阳历史、酷爱老建筑的‘拍客’,时不时发一些随手拍的老建筑图片,供大家研讨。”兴趣相投,陈赫与七八个网友逐渐相熟,一来二去,便有了相约线下的提议。就这样,孙叶新、余泓、陈赫、葛宝全、郑英杰、于海波、张恩宇、张景振、潘忠实9个年龄不同、职业各异的历史爱好者从网络走到现实,自发组成了志愿从事记录与保护辽宁地区文化遗产的民间团队。每到周末,他们骑着自行车、背上相机,寻找、记录着辽宁的历史印记。

坐落在沈阳市皇姑区天山路上的皇姑屯事件博物馆,当初就是文保志愿者发现的。陈赫说:“2007年,我们拍皇姑屯铁路派出所的老建筑,偶然听附近住户说还有一个老建筑,欧式青砖很特别。我们就去拍照发到网上,引起热议。后来,逐渐搞清楚,这里原来是机车车辆厂英国专家的住宅,后被日本人占用变成医院。我们把这一线索报告给文管部门,它被定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保护。”

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在逐渐壮大的同时,与文管部门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从2009年文保志愿者为沈阳市文物局提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起,志愿者们的重要发现以及文物遭到损毁的消息,都会第一时间传到文管部门。2009年8月,陈赫等9名核心成员被沈阳市文物局聘为文物监督员。当年10月,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成立。

文保活动从沈阳扩展到全省

团队成立后,遂开展各种走访拍记活动。盛京鼓楼遗址是团队成功保护下来的遗址之一。2011年4月,沈阳市在进行人防工程作业时挖出石基座,文保志愿者张恩宇在微博上发布了“沈阳中街挖出鼓楼遗址”的消息,呼吁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建筑遗址石块被编号搬走保存。

不过,团队真正被更多公众所知,还是2011年团队成员郑英杰等首次发现了北大营营房旧址。当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郑英杰通过互联网对北大营做卫星定位,发现北大营东北角方向有一处长条的建筑很明显。他去现场从高处查看,该青砖建筑为铁皮瓦屋顶,近百米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这三幢营房与现存的当年东北军北大营布防图的营房位置相符合,经专家考证,认定这里正是1907年修建的东北军北大营营房。今年10月,北大营营房旧址正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志愿者的活动区域最初主要集中在沈阳,后来足迹遍布全省,在此带动下,像本溪、大连、鞍山等地也都开展了类似活动,并且走入常态化的运行模式,像抚顺、营口、盘锦、铁岭、丹东、辽阳、锦州、朝阳等地也都发展了一批文保志愿者,他们立足本地,做了大量公益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有了民间文保力量的加入,越来越多的历史遗迹、老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团队向文管部门提供线索或资料不下百余份,累计呼吁保护、修缮文物古迹数十处。

文保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

文物保护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2012年,文保志愿者们开始在书店、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以公益讲座的形式宣传辽宁历史文化。随后,沈阳市新华书店的“沈阳晚八点”沙龙增设了“文保日”,数十名团队志愿者先后登上讲台,宣讲文保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从那时起,文保活动中增添了不少小朋友的身影,徒步行走的孩子们在楼宇、街巷里辨识、触摸历史的痕迹。2015年11月5日,省内首家大学生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沈阳大学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在该校文化传媒学院成立。自媒体时代到来,志愿者们也充分利用起这个平台,通过“辽宁记忆”“沈阳图景”等微信公众号发出文保的倡导和声音。2018年,团队在沈阳市大东区成立了小志愿者团队,首批小志愿者以讲解员的身份亮相东北陆军讲武堂。今年6月,在沈阳市和平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帮助下,和平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这也意味着文保志愿者团队有了官方身份。“我们就想着要做一些事情,让更多的人了解辽宁历史、传承家乡文化、讲好辽宁故事。”陈赫坚定地说。

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赵旭认为,文保——文物遗迹保护是表,精神传承是里。他主讲了“辽沈文学研究”实践课,带领大学生们以“触摸历史实物,传承文化精神”为主题,以考察、书写、宣讲三个环节为核心,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讨论,引发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思考。“现在大学生在文物保护方面还欠缺热情和兴趣,这就需要有人去引导,帮助他们提高文保素养。”为年轻一代充实文保精神内涵,让文保观念在更多人的心中扎根,赵旭深感责任重大。

在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蔡学勤看来,一个合格的文保志愿者,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之外,还应有“第四观”,这就是正确的历史观。要经常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衡量一下,对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是否正确,这是我们共同从事文保工作的认识基础。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只有唤起更多的百姓、各界有识之士、各级领导者参与其中,才能够真正地把文保工作做好。“应该感谢这个好时代,让我们有了施展理想和抱负的空间,希望在未来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文保志愿者队伍中来。”蔡学勤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