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治新格局已经形成 新增病例数连续三年下降

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29日

工作人员在进行艾滋病检测。(资料片)

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片)

本报讯 记者王敏娜报道 12月1日,是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为“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意在强调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社会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强调个人健康责任意识,与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共同防控艾滋病和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为遏制艾滋病流行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从1981年发现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全球传播迅速,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而且人类逐渐意识到,艾滋病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

截至目前,全球感染艾滋病病毒病例数已有3790万,其中我国有92.3万,我省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9427例(在全国占比2.1%)。2016年到2018年间,我国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由9万人增至16.4万人。同期,我省2016年至2018年新报告人数分别为2960例、2803例和2771例,实现连续三年下降。今年1月至10月,全省新报告人数2279例,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7%。

我省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多措并举,综合防治,在各级各部门、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防艾人士长期不懈的努力下,我省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人数保持下降态势,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多年来,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在体制机制以及工作实效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防治体系。2004年省政府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24个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辽宁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各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组织。在多部门防治框架内,开展多项综合防治工作。联合省教育厅在沈阳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工作;联合省司法厅在监管场所开展对服刑人员的艾滋病干预与治疗管理工作;会同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开展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和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工作。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机制真正建立并有效运行,综合防治工作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近年来,我省把重要节点宣传教育和经常性宣传结合起来,把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宣传和大众性宣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12320公共卫生热线等新型媒介,通过公益广告、专题节目等形式,深入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措施。全省工会、妇联、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积极行动,深入开展“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青春红丝带”“妇女‘面对面’”“红丝带健康包”专项活动。公安、司法等部门也结合监管场所特点,加强对重点对象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我省拍摄的反映艾滋病防治题材的影片《黄玫瑰》,社会反响强烈,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三是健全多维防治网络。近年来,我省依托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加强监测检测网络和定点医疗机构建设,初步形成了区域间信息互通、联合干预的工作机制和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防治服务网络。目前,全省有艾滋病监测哨点64个,覆盖吸毒者、男男同性性行为者等7类重点人群;自愿咨询检测点现有221家;全省593家检测实验室共同组成了覆盖全省、协同高效的艾滋病检测网络系统;依托优质临床资源,全省设立艾滋病治疗定点机构19家,覆盖全省14个市,形成了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龙头,各地定点医疗机构为骨干的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诊疗管理网络。

四是加大防控干预力度。针对我省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的疫情特点,不断加强对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吸毒人群、性病门诊就诊者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不断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重点人群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和防护用具使用率不断提高。

五是强化血液安全管理。经过科学规划和调整,目前全省共设置14个血站,城乡献血服务网点107个,实现了县(市)区域全覆盖且规范运行。建立了稳定的采供血保障机制和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全省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19万人,每年采血量基本满足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急诊急救用血需求,基本控制了非法采供血现象,从根本上控制了艾滋病病毒经献血传播的风险。

六是不断探索艾滋病防控新模式。省卫生健康委在全省范围内先后实施了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中盖艾滋病项目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并开展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利用国家项目引导资金,加大地方投入,探索工作模式,加大患者发现及治疗管理等工作力度。2015年起,我省积极申报“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全省各地社会组织先后获得133个基金项目,涵盖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失足妇女、男性同性性行为者和吸毒者四个领域,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干预防控工作,提高了社会工作者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这支力量凭借自身优势,对开展重点人群干预工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效明显。

七是积极做好病例救治。多年来,我省对符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居民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落实了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筛查、免费定期检查等服务措施。同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心理支持、生活互助及健康咨询等服务,并为其配偶提供艾滋病检测服务。省卫生健康委还协调多个部门,推动落实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青少年就医、就学相关政策。上述政策的实施,抚慰了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创伤,减轻了自卑感,重燃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虽然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艾滋病感染者在就医、就业、就学等方面仍不同程度受到社会歧视。部分高危人群担心泄露身份隐私,不主动寻求甚至不愿意接受检测,致使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未能覆盖,仍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和病人没有及时被发现,存在潜在的传播风险。同时,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男男同性传播占主要因素。性传播的方式隐蔽,流动性强,给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艾滋病防治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密切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强化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共同做好、做实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推进健康辽宁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