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丽
垃圾分类是2019年的热度词。此前有报道,大连市主城区已有2300余名垃圾分类督导员上岗,并通过设置自带识别功能的垃圾分类智能设备,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帮助市民完成垃圾分类从“随手扔”到“随手分”。
从习惯“随手扔”到实现“随手分”,虽一字之差,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环保革命。如果详细了解大连、上海等先行先试地区的成功做法,一字之差的背后体现的是垃圾分类工作“刚”“柔”相济的推进智慧。
一项更新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新举措要顺利推广实施,一定要有“刚”的制度作保障,即做好顶层设计和设立必要的惩戒措施。出台相关办法或条例,或以地方立法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十分必要。在一些先行先试地区,垃圾分类被确定为“一把手”工程,通过设立“红黑榜”、实行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全面强制分类等硬起来、强起来的举措,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的进程,使垃圾分类由以往居民或公共机构的“选答题”成为“必答题”,真正实现源头减量。
居民或公共机构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反映出的知识不足、操作不便是当前推进的难点,也是一道城市如何精细化管理的命题。因此,在宣传和教育引导上要更多地体现“柔”。登门入户发放分类指导手册、免费为居民家庭配置小型分类桶和不同颜色的垃圾分类袋、实行积分奖励等举措都拉近了管理者与实施者的距离,也带动更多的人动起来。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千家万户,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让垃圾分类成为人人追求的新时尚,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还面临着很多考验,在这场持久战中,既要彰显出推进垃圾分类决心的“刚”,也要在“分的容易、分的方便”方面继续做“柔”的努力和探索,垃圾“随手分”也就习惯成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