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29日

(上接第一版)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青年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需要加强,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影响就业公平的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鼓励青年创业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断优化;人口结构的新特点新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在婚恋、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获得更多关心和帮助;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方面共同推进青年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把青年发展摆在全省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辽宁篇章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

一、指导思想、根本遵循、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当好推进辽宁振兴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更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同人民一起梦想,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鼓励、吸引和培养优秀青年加入团组织,积极推荐优秀团员入党,为党输送新生力量。坚持全局视野,把青年发展摆在辽宁振兴发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青年优先发展,促进青年人才汇聚,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提振青年支持改革发展信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3.总体目标。到2020年,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到2025年,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道德

发展目标:全省青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巩固,为辽宁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奋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青年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广泛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使中国梦成为青年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青年衷心拥护的发展道路,使共产主义成为青年矢志追求的远大理想,切实增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自觉。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传承“红医”“鲁艺”“东北抗联”精神,增强青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正面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加强青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青年学习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觉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辽宁好人”品牌,组织开展先进模范和“辽宁好人”巡讲活动,发挥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良好个人品德,开展向雷锋、郭明义、罗阳、黄群等英雄模范、时代楷模学习活动,积极倡导诚信品格、培育感恩之心,争当道德模范,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辽宁好青年”,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推动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繁荣发展。开展青年国防教育,推动军地青年共建共育,教育适龄青年自觉履行兵役义务。

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以青年学生为重点,突出发挥好辽宁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着力传承红色基因,形象化、情感化、榜样化,落细落小落实。面向中学中职学生,广泛开展“与人生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面向大学生,广泛开展“与信仰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面向机关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创优活动,引导他们支持改革,拥护改革。面向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自觉树立工匠精神、进取精神、奉献精神。面向进城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农村青年,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引导他们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切实提高踊跃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行动的思想自觉。

4.强化网上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辽宁共青团网评员、网宣员、网络文明志愿者、青年好网民等队伍在清朗网络空间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开展有温度有黏度的网络主题活动,勇于善于亮剑发声,旗帜鲜明地开展网络舆论斗争。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引导青年形成正确认知,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参与监督和遏止网上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作贡献。坚持线上线下服务相融合,不断完善“青年之家”云平台、志愿服务、婚恋交友等网络服务青年平台功能。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教育公平程度明显提升。

发展措施:

1.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各方面。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通过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将中小学共青团工作纳入教育督导。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机制。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创建,创造和谐优美校园环境。在省内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加强青年学研究。

2.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县域内学校整体布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坚持“实用、够用、安全、节俭”和“逐校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先满足基本需要,建设、购置教学和学生生活急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改善农村学校学生健身场所和设施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的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县管校聘”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教师资源在区域内统一调配。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进城务工青年、少数民族青年和残疾青年等特殊青年群体帮扶救助机制,健全资助体系、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3.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职业院校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有组织的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在青年中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青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应用到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

4.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关爱长辈、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环保意识的基础性培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以学习型城市和智慧型城市建设为载体,建立互联网、移动电话、数字电视、卫星等多网合一、优势互补的远程学习网络、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库,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机制。创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规划青年成长成才各个环节的教育需求,统筹协调文化、出版、影视、网络等资源,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构建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有提升职业技能意愿的青年劳动者提供灵活多样、规划有效的培训服务,开展残疾青年文盲扫盲行动,逐步实现减少残疾青年文盲的目标。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开发力度,降低在线学习成本,优化数字学习环境,加强学习质量保障,满足广大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5.培育青年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体制,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深入实施辽宁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实施青年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后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凝聚文化研究、创作、表演、传播、经营、管理、志愿服务等青年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海外引进并举,用好国内优秀人才,吸引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青年专门人才。

(三)青年健康

发展目标:贯彻落实健康辽宁战略,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青年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和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率不低于80%;各类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辽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体育强省战略目标。

发展措施:

1.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标准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发挥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保证体育课时和课外锻炼时间得到落实。组织青年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培养体育运动爱好,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城乡社区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配备充足的体育器材,方便青年就近开展健身运动。鼓励和支持青年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带动更多青年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

2.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注重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对不同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研究、管控和疏导,引导青年形成合理预期,主动防范和化解群体性社会风险。加强青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心理卫生知晓率。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高校按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构建和完善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及干预机制,促进青年的积极发展,强化青年发展性研究,普及发展知识。加强源头预防,注重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分析,及时识别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或缓解青年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3.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重视服务残疾青年的专业康复训练,落实器材、场所等配套保障。解决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青年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引导高校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做好青年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大幅度降低在职青年职业病发生率。关注进城务工青年健康状况,开展健康监测。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助残服务、慈善捐助等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4.加强青年健康促进工作。编撰和出版有关生命教育的读物,引导青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开展残疾预防“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活动。定期组织青年参与公共场所安全演练,开展灾害逃生、伤害自护、防恐自救、互助互救等体验教育,增强青年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强化青年人群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青年群体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加强运动、合理膳食、控烟限酒。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青年群体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的干预措施,切实降低艾滋病和性病发生率。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青年婚恋

发展目标: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青年的相关法定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倡导婚恋文明新风融入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体系,积极倡导广大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念。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学生婚恋引导教育,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正面的婚恋观念,鲜明抵制负面的婚恋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倡导结婚登记颁证、集体婚礼等文明节俭的婚庆礼仪。倡导青年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教家风。

2.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支持开展健康的青年交友交流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打造“辽团缘”省级婚恋交友平台,为各行业、各领域有需要的青年搭建起安全、可靠、便捷的婚恋交友桥梁。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推动市场监管、公安、网监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加强个人用户信息保护,加强对婚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适合青年特点的便利条件。

3.开展青年性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在青年中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性知识的普及力度和正规、科学的性健康教材推广力度,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课程,加强专兼职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青年处理性健康问题以及进行安全、健康、负责的性行为的意识,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年造成的伤害,大幅度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加大适龄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普及力度。

4.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全面落实女性青年在妊娠、生育和哺乳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青年女性集中的行业、企业落实相关政策的督察工作,依法纠正违法行为。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探索在物质、假期等方面给予青年更多支持。

(五)青年就业和创新创业创造发展

发展目标:青年就业比较充分,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得到明显提升。

发展措施:

1.推动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教育等政策的衔接,建立促进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实施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创业引领计划、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计划、就业见习计划,鼓励省内高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军队转业青年自主择业,支持和促进自主择业军队转业青年创业就业。发挥公共财政促进青年就业作用,完善落实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吸纳青年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青年自主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进一步完善青年创业就业配套法规及政策。加强就业统计工作,健全青年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2.完善青年创新创业创造服务体系。围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施“辽宁青年创业苗圃工程”。搭建 “青创空间”等各类青年创业孵化平台,完善政策咨询、融资服务、跟踪扶持、公益场地等孵化功能。持续建设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开展普及性培训和“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创业培训活动,针对高校大学生,实施“大学生创业导航计划”,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培训项目,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显著提升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青年创业金融服务落地力度,优化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拓宽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发挥好青创各类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办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建设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搭建青年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加强青年创业培训,促进青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常态化培养,加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引导青年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青年电商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做优做强辽宁“青创板”,鼓励辽宁本土企业走出辽宁、走向全国,入驻全国 “双创板”,实施“青年领军企业上市培养计划”,着力培育服务青年创业的社会组织,让更多社会机构助力青年创业,成为青创伙伴。培育青年企业家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年企业家积极投身希望工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公益活动,增强青年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塑造辽宁青年企业家社会公益形象。开展“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积极推动竞赛项目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拓展,努力培育 “大国工匠”。

3.引导职业青年立足岗位创优。实施“辽宁青年岗位创优行动”,加强青年职业文明引领,通过开展 “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促进辽宁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在企业开展“青创先锋工作室”创建工作,在青年技能工人、青年工程技术人员、青年经营管理人员中开展青工“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活动,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创新创效。组织青年开展劳动竞赛,争当“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突击队”,在技术攻关、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中建功立业。

(六)青年文化

发展目标:更好引导青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服务设施、机构和体制更加健全。青年对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贡献率显著提高。

发展措施:

1.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力度。发挥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评奖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化人才,创作生产展现当代青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品。引领网络文化,保护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扶持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内容创作创新,提升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省级相关基金和专项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强对青年题材重点选题项目的扶持,鼓励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参与创作,支持青年题材优秀图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生产、发行和推广。

2.丰富青年文化活动。整合并推进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广泛开展优秀文化作品全省性巡展巡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辽宁地域特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交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民间文艺传承。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为载体,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动青年人均年度图书阅读量和艺术鉴赏、科普水平逐年提高。加强辽宁青年与省内外、国内外人文交流,学习、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讲好辽宁故事、传播好辽宁声音,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3.优化青年文化环境。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设立青年栏目、节目,制作和传播有益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增加青年题材报道内容和播出时间,大力宣传青年在推进辽宁振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报刊、网络重点栏目、院线黄金时段,增加优秀青年文化精品的宣传内容、频次,引导青年树立高尚精神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正确消费观念。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增强针对青年群体的服务功能,提高青年文化参与程度。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发展目标: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丰富和畅通,实现积极有序、理性合法参与。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在促进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带动各类青年组织在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不同青年群体相互理解尊重,为残疾青年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创造条件。青年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发展措施:

1.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落实省委推进辽宁共青团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认真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建立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省市县三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遵循新时代青年发展特点,坚持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扩大 “两新”组织有效覆盖,稳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团建,扩大对社会组织、 “快递小哥”等新兴群体的工作覆盖。尊重青年主体地位,调动广大青年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基层青年组织体系,强化共青团主导和枢纽作用,扩大对各类青年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导。面向团员青年坚持不懈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充分发挥青联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广泛团结各族各界青年的功能,强化共青团在青联组织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青联组织带领各族各界青年在大团结大联合中实现共同发展。加强共青团对学联组织的指导,推动学联组织引导学生追求进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更好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支持共青团、青联、学联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更好参与青年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支持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立足自身优势,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