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紫凤》在沈演出获好评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29日

五音戏《紫凤》剧照 本报记者 杨 竞 摄

本报讯 记者杨竞报道 11月26日晚,山东省淄博市首部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舞台剧——五音戏《紫凤》在盛京大剧院上演。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吕凤琴饰演的紫凤一开腔,便惊艳了沈阳的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紫凤》由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排,曾获山东省第十届泰山文艺奖音乐作品奖。该剧讲述了一个“因情换魂”的故事,塑造了紫凤这样一个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敢于斗争、纯真善良的女性形象。《紫凤》故事情节、表现形式、风格特点都与《聊斋志异》一脉相承,地域文化特色浓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又名周姑子,发源于济南,兴盛于淄博,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五音戏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值得一提的是,《紫凤》虽然取材于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但剧中人物却融入了现代人的思维,虽是一部传统戏,但具有现代气息,是一部接地气的戏。

主演吕凤琴十几岁开始演这部戏,到现在还在演,已经演了30多年。她的表演融合了长水袖、戏曲程式基本功、乌龙搅柱、小翻身、平转、下叉、耍水袖花等动作。吕凤琴说,这部戏是五音戏创始人、五音戏泰斗邓洪山口传下来的,修改了三次,第三次把原来戏名《换魂记》改为《紫凤》,即剧中主角的名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角色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舞台上不是用肢体在演,而是用灵魂在演。

《紫凤》由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副院长、作曲家毕金奎作曲,音乐唯美动听,在五音戏传统音乐基础上融入了新时代的音乐旋律。

在现场,观众被五音戏唱词极具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所吸引。该戏台词和唱词多使用方言、歇后语、倒装句,语言风格亲切、形象、生动,唱词中常使用的方言,有着浓厚的北方地方文化特色。

30多名演员,20多名乐手,两个小时的演绎,让沈阳观众意犹未尽。一名李姓观众说,能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五音戏很高兴。这部戏立意深刻,通过紫凤死而复生的传奇故事,体现了自由平等、讲求公正的价值观,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著名指挥王乃光评价:“作为一个地级文艺团体,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能演出如此水平难能可贵,无论从演员、乐队、舞美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院长马光舜说,此次巡演在淄博市委宣传部、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政府与知名院线合作,将淄博地方戏推上了全国舞台。

此次演出,还有专题展览,观众在观看演出前,在盛京大剧院一楼走廊可观看“盛世天籁 梨园芬芳——五音戏艺术专题展”,此展是“北方神韵”保利院线山北区五音戏《紫凤》巡演系列活动之一,由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承办。整个展陈运用了大量图片、文字,详细介绍了五音戏的悠久历史、演进嬗变和艺术特色;展示了五音戏由一个小剧种发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剧种的艰辛历程;介绍了五音戏创始人、五音戏泰斗邓洪山(鲜樱桃)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展示了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通过创新发展五音戏“五位一体”传承保护模式,取得的丰硕成果和辉煌业绩,让观众更加了解五音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