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群众歌手》 1959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2016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骏马悲歌》 1989年 《瑞雪丰年》 1995年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许勇是中国当代画坛成就突出的画家,以现实主义创作反映中国历史与人民生活图景,描绘宏大主题与动人情节,展现出民族情怀与爱国精神。他同时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美术教育家,培育出大批人才,推动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他的为人为艺闪耀着鲁艺精神的光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鲁迅美术学院召开“继承鲁艺传统、传承艺术精神”艺术家首批推介座谈会。86岁的许勇教授是被推介的5位德艺双馨老艺术家之一。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说:“鲁美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所以推介艺术家正是弘扬其传统与精神的最好阐释,许勇教授在中国画领域很有影响力,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充分体现了鲁艺精神的传承。”
“艺术不能没有主题”
关于绘画的主张,许勇明确而坚定:“艺术不能没有主题,形式主义、为艺术而艺术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历史主题、民族风情与课堂教学绘画三大板块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要组成。笔墨所在无不展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不屈、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厚重、蓬勃的生命力量。黄钟大吕、汉唐古风、盛唐圆润融合而出。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赵宝平评价说,许勇教授是一位终生牢记艺术对于人类的责任和使命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其作品主题鲜明,充满博大的人文情怀,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命运、现实生活、时代的关注。《郑成功收复台湾》《群众歌手》等绘画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今人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起到了可鉴与启迪作用。
历史主题绘画中,《义勇军进行曲》《1937——南京》《十送红军》《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瑞雪丰年》《二小放牛郎》等代表性作品以浓墨重彩的艺术风格描绘历史的悲壮,英雄浴血奋战、沙场英勇就义、战马紧随英雄至死不渝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和平时期人民群众的欢乐生活。“我致力于通过一个个画面表现历史与今天人民大众的生活,描绘他们的劳动和欢乐,努力把自己的思想和创作与民族、祖国联系起来,这是我的艺术信仰。”许勇对此非常执着。
民族风情主题绘画中,集结了《成吉思汗的后代》《巴特尔》《摔跤手之歌》《节日的琪琪格》《西藏春早》《奶》《路》《出场》《前三名》《赛马》等优秀作品。永乐宫“吴带当风”的线条样式和浓烈的色彩勾填方法,深深影响了许勇。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年画、剪纸、皮影以及京剧、地方戏曲等给予他无穷的灵感,在画面中溢满中国审美。
课堂教学被许勇视为神圣的使命,大量优秀作品产生于教学中。
以生活为源泉开拓创新传统中国画
二十世纪50年代,正是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也是新中国美术重要的发展阶段。早年就读于由延安鲁艺发展而来的东北美专的经历,让许勇对这个时代感受得极其深刻,他绘画的主题与丰富的表现样式源于时代启示,而把对生活的关注转化为艺术的语言方式,又使他的创作从初始就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在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出了新方向,并为鞍马绘画开辟了新的道路。
许勇的创新即在于,将传统文人画抒情写意、简约清雅的笔墨情趣,转变为史诗般的鸿篇巨制,浓墨重彩表达历史、现实、时代情怀,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作品富有巨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许勇对美的认知亦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拓展,他突破了传统绘画秩序和规则所定义的程式化美感,到生活中不断发现生动、真实的美。
1956年,许勇从东北美专毕业后,被派往浙江美院进修,那时正值永乐宫整体搬迁之际,浙江美院承担了部分临摹壁画的工作,8个月的永乐宫壁画临摹成了他的第二所大学。 “吴带当风”之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韵致与脉络,贯穿于许勇之后的历史画创作。《郑成功收复台湾》是许勇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刻画人物的真实个性,彰显宏大主题,并展现出深厚的速写、素描功底与艺术语言的生动。
内蒙古放牧生活的经历,许勇以大量写生表现草原生活,将内蒙古草原美的感受放大呈现于创作中,于是许多草原英雄人物与鞍马画诞生了。《嘎达梅林》运用了大量人物特写,并以丰富的素描关系表现人物性格。粗粝的质感,具有穿透力、直抵人心的眼神,强烈复杂的黑白灰视效,营造出深沉厚重的画面氛围。中国画核心标准是气韵生动,人物画则在于如何表达内在精神与气质,许勇的笔墨语言恰恰深刻反映出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思想深度和技艺高度。这技艺既有学院派的严谨、规范、深入,又有个体奔放豁达的思想。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个性化相结合的道路,让许勇的作品从传统中脱颖而出。
有评论认为:“许勇在中国画的表现上让一些本显凝固的形态充满灵动性与生机,从作品中可以看到速写线条的变奏、有序的素描皴擦、多色彩平涂下肌肉微妙的张力,具有一种流动感和韵律感。作品素描皴擦无痕迹性,与线条书写及色彩平涂的痕迹性形成对比,跳出了避世文人画的体制形态,成为回顾历史、反映现实、积极回归社会的表现手法,即许勇的个人语言。观者不仅需要深入到许勇作品的细部去体会技巧的滋味与妙意,更应该将其作品纳入中国社会、时代和鲁艺发展及美术史的宏观脉络中加以审视,拥有‘美术史思维’的画家才能走得更远。”
画马追求积极向上的盛世气魄
“如果说在画马上我有所建树的话,那就是我对鞍马画的表现,与前辈徐悲鸿所处的国难当头的年代不同,我生活在祖国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我渴望追求的是饱满充实、积极向上的盛世气魄,并致力于一种属于我的样式:构图平稳开阔,笔墨清新明快,色彩富丽斑斓,健康喜庆,富雅俗共赏的民间情趣。”这是许勇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特色。
许勇对马有着不变的偏爱,在岁月中无数次奔波于昭乌达盟和锡林郭勒大草原,反复涉足辽西、辽南,夜以继日地待在马棚里或长时间伫立在塞外的寒风中,用画笔追逐牧民的坐骑、农民的车队和欢蹦的小马驹。在他的主题画、历史画、连环画、油画、小品画创作中,马一直作为重要角色出现。为了儿时的梦想,为了家乡、母亲以及母亲讲述的那尊无头天马,他把画马融入生命、融入血脉。
许勇的“马系列”已经成为最能显示他创作水平的绘画题材。《骏马悲歌》中“一声炸雷,战马嘶鸣,马的精神、性格活脱脱地表达出来。夸张的马鬃、马尾、腰身、肌肉,表现出动感与活力,有昭陵六骏的神韵。”《百骏图》《草原春雨》《八骏迎春图》《月下十骏》《骏马傲风雪》等作品中千姿百态的马,奔腾在历史的烽烟、苍茫的大地、现世的盛景中,英雄骏马气势磅礴,自由向上的力量呼啸而出。
许勇曾立志要完成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有关“生、死、爱”以及“意志、勇气、信念”等重大主题创作。理想伴随着信心、勤奋、热情与彪悍张扬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岁月中累积实现。
许勇在回顾艺术生涯时,强调了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鲁艺精神的可贵,认为应该始终把握此发展方向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艺术微论
谈谈草书的 “意多于法”
董 文
在诸书体中,草书因“意多于法”而具有其他书体难以企及的特殊功能。而草书中的狂草,又以其笔意连绵、体势极尽变化的“一笔书”,将书法作为纯线条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在“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中热展的辽博馆藏唐代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正是体现“意多于法”的传世珍品。
以张旭《古诗四帖》为例,从书法美学、书法史、唐代文化的视角,重点谈及其创新性与艺术美感,解析“意多于法”。
抒情达意是书法美学的本质特征。狂草起自东汉张芝,号称“一笔书”。张旭采用更加连绵盘纡、缩减便捷的笔法,对“一笔书”做了全新的拓展。通篇观赏,此作如烟云缭绕、雨雪纷飞、繁花炫目。定睛凝视,但见笔墨活脱,舒卷自如,歌之舞之,心手双畅。其狂纵而不怪诞,老辣而不枯滞,流走而不浮滑;其形体结构多独到的夸张处理,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人的器识胆魄,故能无法而法,超迈脱俗,臻于化境,堪称神品。
张旭《古诗四帖》写的是南北朝著名诗人庾信《步虚词》二首及谢灵运《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共四首诗歌,笔墨为诗中绮艳倩丽的美妙诗境所感染而共鸣,于是寄心绪于草法,合情调于纸上,意境深远。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蔚成中国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这就是“大唐气象”。文化繁荣、包容的时代大背景,成就了张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雄豪书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没有争议的“草圣”,历代大家无不倾心折服,撰写诗文赞美。当代书家可从中思考艺术创新的文化根源与独特个性,想达到“意多于法”,技道双修是必由之路。 (作者系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