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五个非遗项目进京秀绝活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27日

本报讯  记者赵乃林报道  2019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将于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作为本次博览会三大亮点之一,沈阳和重庆两地将携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场秀技,其中沈阳的5个项目是那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张敬轲鹿角椅制作技艺、李永利核雕技艺、宋氏章牌浮雕技艺、董义根雕造型技艺。

此次沈阳展示的5个“绝活”均于2017年被列入《沈阳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姚剑萍为那氏旗袍的代表性传承人,据她介绍,那家祖辈为旗袍制作匠人,第一代传承人那永发与祖辈来到奉天从事旗袍制作,从清末便开始为清宫里满族人制作旗袍。张敬轲为鹿角椅第四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该技艺以成年雄性马鹿角为原料,按大小粗细不同分别进行搭配组合制成鹿角椅,整个制作流程有20多道工序,遵循“随型施艺、制物有形”的理念,将鹿角的自然形态与椅子的造型及使用功能巧妙地融为一体。作为李永利核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永利带着自己创作的《九龙》《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祈福》《一脉相承》等20多件核雕作品到现场进行展示,并从选料、构思、打坯、精修等逐道工序讲解核雕工艺,进行实际操作。记者了解到,宋氏章牌浮雕技艺是古代中国钱币艺术与近代机制造币技术结合后,形成的一套主要应用于流通硬币、纪念币、纪念章等贵金属制品上的浮雕技艺。董义根雕造型技艺以本地树木为材料创作,经过手工一刀一凿精雕细琢,解读根雕所蕴含的艺术内涵。

据了解,沈阳市目前公布的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221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40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6名,其中国家级10名、省级38名。截至今年上半年,共公布了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已经形成数据库完备的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

据介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赋予了沈阳博大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2年开始,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沈阳市组织传承人开展“进村镇、进社区、进工地、进学校、进军营”非遗传习活动,向广大群众和学生传授、传播非遗技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传习活动1000多场(次)。为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宣传活动,集中展示非遗保护成果,从2014年起,连续举办了六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累计有近千个项目参展,展出面积达3万平方米,吸引了20余万市民和游客参观。从2015年起,沈阳市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了非遗传习基地创建活动,命名了三批共100个“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各县(市)区也相继建立了非遗展示馆,使保护工作实现了“传习有场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