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玲
不久前发生在沈阳的一件事,引起了颇多关注。皇姑区房产局在梳理今年以来审核通过的公共租赁住房货币补贴申请时发现,竟然没有一件申请来自于新就业大学生。再往前查阅,此类申请往年也十分少见。
公共租赁住房货币补贴是政府保障百姓“住有所居”的一项惠民政策。沈阳早在2008年就开始建立以公租房保障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仅就租赁补贴而言,中等偏下及以下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毕业5年内的新就业无房大学生等群体均可申请。而且今年,沈阳市还调高了补贴标准。
可是,这么好的政策,为什么大学生们“零申请”?
皇姑区房产局进一步走访调研发现,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宣传不到位,这项政策并非新政策,而大学生就业单位比较分散,对政策的知晓率很低;二是审批时间相对较长,一些人觉得麻烦、缺少办理的动力;三是有大学生觉得领了这笔钱,等同于归入困难人群,会拉低社会评价。
原因不同,但都现实存在。而更现实的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无房、收入不多是普遍现象,他们正需要“阳光雨露”的照耀与滋润,正需要贴心政策的“看得见”和“扶一把”。
欣慰的是,贴心的好政策已经有了。但要把这些好政策变成群众感受得到的“真实惠”,还需要更多部门更多人“多做一点点”。
已经开始“多做一点点”的皇姑区,安排专人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单位上门服务,广泛宣传;通过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政策并答疑;拿出专用时间段,全员办理新就业大学生申报登记等工作,协调民政等相关单位,压缩办理时限。仅一个月,就受理此类申报件102件。
事实证明,需求不是没有,就看怎么去挖掘、发现、对接和满足。
好政策落得下、落得实,不只是一两个部门的事,也不只是推出政策那一段时间的事,需要这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能“多做一点点”。比如,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们正在考虑去哪个城市就业的时候,可否将就业、创业、生活的相关政策精准推送给他们?一座城市的温度、诚意,需要这样的及时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