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26日

刘晋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依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其中,“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是“十三个坚持和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一项,承担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任务。

民生保障制度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为民本色

民生福祉是关系民心的重大问题,最能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民生保障水平决定着人心向背和民心基础,甚至决定着我们党的执政根基,是最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的衡量指标。因此,构筑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带领全体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民生建设探索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在社会民生领域进行了框架式的塑造,优先保障基本民生,注重民生保障范围的全民性。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天然优势集中显现,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利益分化土壤,强化了社会公平价值理念,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范畴内通过提升生产力水平来储备民生基础,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支撑和基础保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框架内,以提高生产力为切入点夯实社会民生建设的物质基础,注重民生建设途径的共建性。经过这一阶段的快速发展,物质生产水平大幅提高,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越发雄厚,这就必然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到与物质生产水平相匹配的高度,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品质。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物质生产水平较高基础上,以共建共享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民生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注重民生成果享有的普惠性与持续性的统一。可以说,这70年的民生建设探索历程就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解决温饱问题,奔向小康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前后相继、彼此相连的伟大进程,呈现出我们党为人民谋福祉的壮丽图景。也正是在这70年中,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形成诸多好的做法、有益经验。对这些经验做法进行系统性的政策转化,进而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指导性、规范性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既是对民生保障建设成果进行总结,夯实民心基础,从而达到固根基、扬优势效果的需要,也是进一步破解民生难题,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从而达到补短板、强弱项效果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体系正在形成

十九届四中全会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保障民生进程中所具有的显著制度优势,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又部署了未来民生保障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着力点。《决定》明确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围绕十九大确立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目标,《决定》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进一步夯实基本民生的保障基础,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同时,在保障基本民生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注重民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品质,注重民生建设推进的动力和活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以看出,《决定》整体上从普惠性与差异性相平衡的原则来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既优先解决生存型民生问题,又注重破解发展型民生问题,还关注发达型民生问题,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民生保障制度完善和发展的着力点主要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健康这四个领域,基本涵盖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经历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事项。这充分显示出民生保障制度在内容覆盖上的全面性。同时,《决定》提到的民生保障制度在保障区域上要实现城乡统筹,这就意味着国家将在制度层面上切实保证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健康等民生保障红利和发展机会。在就业方面,立足十九大提出的“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基本定位,从就业支持体系、灵活就业机制、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方面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教育方面,立足十九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基本要求,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各阶段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机会公平,从制度上确保把教育事业始终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在社会保障方面,立足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目标,以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抓手,从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社保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制度、退役军人保障制度、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住房制度等方面来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在制度上织牢社会保障之网。在健康方面,立足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强调生命全周期理念,从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生育政策、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等方面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提供制度支撑。总的来看,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在保障内容的范围上达到全面,在保障区域的结构上达到平衡,从而真正实现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谋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民生保障制度这个概念,并勾勒出以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健康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明确了坚持和完善民生各领域制度的巩固坚守基点和改革创新靶点。我们看到,一套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运行有效、系统完备、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