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的号召。三年时光飞逝,讲话言犹在耳。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砥砺奋进,不断展现新作为新气象,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创作佳品。
走进生活,贴近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他们品味苦辣酸甜、经历喜怒哀乐,在平凡而又伟大的实践中创造着历史、雕塑着时代。这里有画面、有乐章、有故事,文艺工作者只有用心用情去理解和体会,才能汲取到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创造出反映人民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真情实感、能够感染人心唤起共鸣的典型人物。要走出理论的象牙塔,也要超越个人的琐碎生活与狭隘情感,带着关注人民、服务人民的意识,走进大千世界。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有走进生活的态度,也要有照亮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才能给人以启迪和鼓舞,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立足民族,放眼世界。中华文化积淀深厚,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创作在这片土壤上孕育生长,各领风骚,展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如果能打开中国历史文化这座宝库,必会满载而归。对此,我们有足够的自豪与自信。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全面开放的世界里。但越是汲取传统的精髓,就越能向未来生长;越是立足中国的土地,就越能在世界大潮中站稳脚跟。中华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艺工作者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努力创造既具备中华文化底蕴也适应当代中国价值、既反映中国人精神与艺术追求也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作品。
坚守理想,不忘初心。格调高雅的作品,是一个高尚美好灵魂的自然流露。要想创作出有品位、有格调、有风骨的作品,带给人审美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要塑造的不仅是作品,更是我们自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对一些低俗、庸俗、媚俗作品,甚至一些表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作品对文艺市场的冲击,文艺工作者尤其要经受住考验:要坚守艺术理想,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一定不能丧失那颗“赤子之心”,要使作品的文质兼备与人格的美好纯粹相映,持续开辟出文艺创作的一股清流。
讴歌时代,不辱使命。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经历大浪淘沙,成为传世经典?而经典永恒的生命力在于其使命担当。传承民族的精神理想和文化血脉,表达人民的悲欢苦乐与意愿心声,向着人类精神最崇高的所在进发,向着时代发展最先进的方向探寻,立足当下、引领未来,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时代的扛鼎之作、民族的传世之作和人类的不朽之作。如今,“中国之治”蓝图已经绘制,“中国之制”保障“中国之治”顺利推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深厚支撑。我们生逢其时,应该不辱使命,大有作为,在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的事业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