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美丽实践”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19日

(上接第一版)

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规划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呼声。而如何让规划接地气、兜底线?这是沈北新区首要的思考。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领相关部门先后深入20余个村庄实地调研,几次召开专题会讨论、研究方案,制定永久保留村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

“既要保留村落的传统特色,也要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区人居办公室副主任董新卫说,“目前,已经完成首批16个美丽示范村规划编制。”

七大惠民工程,让乡村变美丽

紧依辽河石佛寺水库,“水”是黄家乡大丁社区的最大环境优势,环绕全村的水系,让大丁别有一番水乡的味道。可谁能想到,昔日的大丁却是以水为患。

“因为地势低洼,没有油路,一下雨村里就泥泞不堪。”68岁的高强山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些年的整治,不但路修好了,水坑没了,今年,村里24小时通自来水,这不热水器、坐便器,都用上了。”

为解决农村环境较差的问题,自2013年以来,沈北新区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设完善了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全区农村实现油路、公交等“六通”。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乡村振兴的新一轮号角吹响。在整治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整治重点、难点,以解决民生为出发点,沈北新区确定了新一轮整治率先从环境卫生、厕所革命、垃圾分类、饮水安全薄弱环节展开,全面实施七大惠民工程。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沈北新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项领导小组,构建规划、标准、组织、工作“四体系”,建立投入、评价、奖励、长效“四机制”,出台《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现场指导工作,强力推动任务落实。

百姓的参与是整治重要一环,新区尊重百姓意愿,激发居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投身家园建设,根据需求确定整治标准。吸引宋氏集团等企业参与共建,将业务范围由城市延伸至农村。

依靠共治共建,今年,全区整洁村创建全部达标、垃圾处置体系覆盖85%的行政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村屯路面全部实现硬化、24小时自来水工程惠及8万人……实实在在的整治赢得了民心,今年,仅清洁行动,共出动人工8.3万人次,清理垃圾6.7万吨。

“整治不走形式,村里真干净了,咱老百姓真受益了。”高维国在新换的水龙头上系了一条红绳,他说,“这是时刻提醒咱拧紧共建共治这条绳,共同管好咱来之不易的好环境。”

要美丽也要富裕,以产业促振兴

“有了室内卫生间,夏天没苍蝇,冬天不挨冻。”70岁的马刚街道董楼子社区居民邢世英说,“真是老了老了,条件是越来越好了,相信明天还会更好……”

董楼子在沈北新区最东部,青山环绕,与怪坡、棋盘山等旅游景区咫尺之遥,环境整治后的小山村更加清爽、祥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斌说:“要是夏天来,村里全是鲜红的鸡冠花特别好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村正研究借着整治的东风,发展乡村旅游业,让村民富起来。”

环境为基,产业为魂。沈北新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方面注重保留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另一方面,努力推动一二三产业大融合的格局,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

建设“沈康高速农业产业示范带”,恢复万亩辽河湿地景观,整治了新穆河等多条河流,制定出台农村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沈北新区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今年,石佛寺街道的两个社区分别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华传统村落”;沈北新区荣获“辽宁省乡村旅游贡献奖”,成为“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

目前,沈北新区农村已形成乡村旅游、农家乐餐饮服务、花卉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等十余种产业类型。稻梦空间、腰长河等一批以特色村、旅游综合体、特色旅游小镇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新业态脱颖而出。在产业的带动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2018年达到18956元,同比增幅6.9%。

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沈北新区聚焦乡村振兴的“美丽实践”,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