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父女兵” 发挥特长促振兴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14日

孙国华(右)和工作人员到贫困户家送过冬被褥。资料片由鞍山市千山区委组织部提供

本报记者 王云峰

11月12日,来自辽宁警察学院鞍山分院的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蔬菜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国华,将8床被褥、6双鞋、20套餐具送到贫困户陈凤阁家。“他一年多时间,已经来我家46次了,帮我争取到危房翻修重建后,又到一些单位为我募捐,这些东西就是人家捐赠的。他对我真是比亲人还亲!”陈凤阁说这话时,眼中噙满泪水。

同一天,在鞍山市千山区对桩石街道獐子窝村,来自千山区司法局的驻村第一书记孙一平,向记者展示了该村刚刚荣获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奖状。她告诉记者,村里正在为争创2020年的“全国法治文明示范村”做一系列准备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省广大选派干部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砥砺了品格、锤炼了党性、增长了才干,在农村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孙国华和孙一平就是这些选派干部中的优秀代表,不仅如此,他俩还是一对“父女兵”。2018年5月4日,父女两人背着行囊向各自的驻村出发,誓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扶贫济困,壮大村集体经济

派驻报到当天,孙国华就通过镇组织部门了解蔬菜村的基本情况。随后,他每天在群山环绕的村镇内奔走,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遍访了所有村户,汗水打湿了衣衫、脚底磨出了水泡。

孙一平刚来到獐子窝村的时候,每一次走访都会选择徒步的方式。“一方面,走走停停可以仔细体味这里的风土人情、了解村情村貌;另一方面,想用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让老百姓感受到机关派下来的人也很接地气、一点都不矫情。”孙一平说。时间一长,老乡们在村里看见她就问:“小孙啊,去谁家?我送你!”孙一平也乐此不疲地坐着三轮车跑遍了獐子窝村的每一个犄角旮旯,獐子窝村的村民也都知道村里来了一位坐着三轮车下乡的第一书记。

在一次对贫困户的走访中,孙国华发现64岁的村民陈凤阁家住房一处墙体倾斜欲倒,屋里没一件值钱物件,米缸都见了底。更严重的是陈凤阁的老伴儿及儿子都是智障或智力和肢体双重残疾人。面对这样的家庭,孙国华回到镇里马上就为陈凤阁向民政办申请临时救助,又买来米面油送到他家。从此,孙国华俨然成了陈家的一分子。深秋时节,孙国华担心屋子冷,就亲自上阵帮陈凤阁家搭建塑料暖棚;冬季雪天,孙国华担心没有劈柴取暖,就背着斧子徒步5公里到陈凤阁家,他劈好的劈柴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在孙国华的协调下,陈凤阁的老宅被鉴定为危房(D级),经过翻修重建,已于今年7月完工。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孙一平深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驻村书记肩负的重任。

过去的獐子窝村经济落后,农业结构单一,尽管有南果梨这样的特色资源,但没能形成规模化种植,村民收入微薄,村集体经济软弱无力,是千山区有名的“空壳村”。了解情况后,孙一平根据该村盛产果蔬、距离城市较近的优势,提出了打造休闲农业品牌的计划。她多次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同到外地考察学习,积极参与品牌宣传工作,支持、协助并与村党支部一道把握好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及扶贫项目等发展机遇,大胆探索符合本村实际的振兴、发展途径。

孙一平还向上级政府争取资金83万余元投入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又新建了4栋大棚,并采用先进的冷冻科学技术栽种草莓苗35万株,同时修建一处占地2000平方米的附属项目观赏鱼塘,为游客提供采摘、垂钓、餐饮等休闲娱乐服务。仅今年上半年,獐子窝村集体经济就盈利13万元,彻底解决了“空壳”问题。

化解矛盾,建农家书屋扶智

乡村要振兴,文化需先行。这是来自教育口的孙国华时刻铭记的职业理念。所以,刚开始驻村,孙国华就决定利用村里的现有资源启动“农家书屋”建设。他把从村里收集来的和自己收藏的1600余本书的书目进行了认真核对、登记在册,按照政治、文学、医疗、保健、养殖种植、法律法规、歌舞娱乐、商贸经营等重新分类上架摆放,将制度上墙、实行免费借阅。同时,他又在党员、村民、学生中分层次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发动。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蔬菜村的“农家书屋”正式启动。此时,恰巧又赶上暑假,孙国华决定面对学生开展有奖“读书月活动”,他利用党建经费为孩子们购买了小礼品。活动期间,他逢人就宣传,动员村民积极参加活动。

现在的蔬菜村“农家书屋”成了村民休闲时的最好去处。村民每遇到“学问”上的难事,就会到书屋来寻找解决秘方;留守妇女遇到烦心事,就相约书屋聊聊天、看看报刊,找回好心情…… 每当看到这一幕,孙国华和其他村干部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孙一平来自司法口,她知道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因此,孙一平建议村党支部效仿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创造的“枫桥经验”,以党建为引领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坚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工作原则,引导村民通过合法、合规、合理的方式表达诉求、解决矛盾。

孙一平在党支部推广“枫桥经验”的同时,把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也融入其中,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党建+治理+法务”工作体系,于2018年6月分门别类地建立起3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即负责处理田间地头、村民与企业之间矛盾的治保主任张忠宝调解室,负责处理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的妇女主任赵玉红调解室,负责综合管理、答疑解惑的第一书记孙一平调解室,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有时候,孙一平正在村部处理工作,有村民就来到她身旁,亲切地唤孙一平:“小平子呀,我家里人最近闹些矛盾,能不能从法律角度帮我出点主意。”有时候,孙一平走在村里,村民也会拉住她问一些法律问题。

孙一平成了村民心中的“法律专家”。结果就是村里慢慢少了纠纷,多了其乐融融的景象,孙一平也真正驻进了村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