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大文化品牌需要定力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13日

高 爽

几天前,去盘锦大洼区荣兴街道采访。这里以“稻作人家”为名的民宿搞得不错,更让我产生兴趣的是,街道办了一座“荣兴博物馆”,在介绍荣兴历史文化的同时,力求成为全面展示辽河口文化的重要窗口。小镇办“大”博物馆,这是挺难得的一件事。

为啥想到办博物馆?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贺坤说,最初的想法是建一座民俗展示馆,因为荣兴有大量的朝鲜族居民,民族特色比较鲜明。设计稿都已经完成了,可后来,地域文化专家认为荣兴的历史与文化远远不止是民俗文化这一项,而是包括了稻作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河海文化等在内的丰富内容,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梳理和打捞将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原有的规划就这样改变了。

听起来只是展示内容的改变,仔细想来差别可就大了。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里都有民俗展示的项目,有各种收费的展示活动,有特色商品的出售,只要下力气宣传提高人气,未来的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但是改变成公益性质的博物馆,展示一个相对宏大,甚至还对参观者的历史文化知识有一定“门槛”要求的辽河口文化,短时间内别说效益,可能连效果都无法预测。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要抑制多大的追求GDP的冲动才能下得了这样的决心呢?

可以说,街道建博物馆是一种远见。因为今天的荣兴发展得不错,由老民居改建成的民宿与博物馆相辅相成,形成了集文化展示与生活体验、旅游住宿餐饮于一体的“轻博物馆”新业态,还吸引了不少外来投资者,算是初步实现了文化对产业发展的赋能。

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结果论。短期内能够见效,离不开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离不开管理者的精心谋划和有效工作,离不开众多文化专家和商家的支持。但天时、地利、人和并不总是常在,如果没有这么顺利,如果年底的统计数字没有那么好看,还该不该、能不能坚持做下去?我们不是没有见过文化产业发展中“跑偏”的例子,文旅商一体化的项目,弄着弄着就变成了“商旅文”,到最后甚至没有了“文”。所以,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文化的自信和发展的定力更为重要。

文化是需要“养”的。著名建筑师崔恺讲过一个观点,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在做建筑设计之前,应该先做文化建设的工作,唤起当地群众儿时的记忆,唤起他们对祖先传下来的文化基因的自豪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文化。把这些文化特质和今天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建筑师的设计才能既有特点,又让当地群众认可和利用起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该是这样的思路,小镇建起的博物馆,唤起了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也让外来人认识到这里的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文化产业规划,才会是有的放矢的和别具一格的。

读过一篇企业建设品牌的经验文章,其中一段话说得特别好:“自身有定力的品牌才可能拥有锁定客户的力量。品牌不是一场场以胜利为目的的战役,而是一种旷日持久的关系。日复一日地按照原则行事,从来不偏离自己的战略目标,要比一时的哗众取宠更加有助于在客户心目中留下清晰而稳定的形象。”文化品牌的建设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