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无形 潜自有润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12日

□本报评论员 关艳玲

如今,行进在广袤的辽沈大地,最具文明感染力的场所是哪里?

毫无疑问,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服务群众的新载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

时代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

辽宁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村入户、见人走心,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呈现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点)3000多个。

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让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基层实起来、强起来。

这是一个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

在这里,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主题”做成“身边事”,“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思想的光芒直抵心田,迸发出强大的动员力、磅礴的凝聚力、澎湃的生命力。

“感兴趣、听得懂、做得到。”乡亲们说,听了之后,心里特别敞亮,“党的政策里就有我们的好日子。”

这是一个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

田间地头教农技、解疑难;农家院里传文化、种文化;脱贫一线选项目、找市场……乡亲们想的、盼的,这里全都有;这里说的、做的,乡亲们正需要。

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群众素养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接地气、聚人气,暖民心、解民忧,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身边,做到百姓心坎里。

这是一个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树人之基,首先在铸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活动丰富多彩,为前进的征程点亮理想信念的明灯;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成为最美的身份标签,让崇德向善在潜移默化中激浊扬清。在文明实践中,主流价值得到培育和践行,文明新风不断倡树。

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充沛,文明如细雨温润人心、滋养社会。

这是一个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辽宁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学雷锋的载体。在这片土地上,文明的底色从未褪色。两万余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招募文明实践志愿者近120万人,参与群众约350万人。志愿服务聚焦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开启“点单”模式,以服务聚民意,以真情暖民心。

在文明实践中,这支队伍在不断壮大,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持续汇聚。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在不断升温的文明实践中,文明乡风得到涵养,时代新风不断弘扬。新风起,新气象,文明的力量不断积聚,为奋力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温润而深厚的道德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