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理念塑造“新安徽”。
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构建“从沙子到整机”的IT创新产业链,全国首创“林长制”推进生态文明,每年新增财力8成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调研时,勉励安徽“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安徽正发生深刻而积极的变化,新突破、新业态、新格局让人耳目一新。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安徽步履铿锵。
融通“科技创新链”
催生高新产业群
“总步数99.25亿步,总里程690.9万公里。”这是记者日前在安徽华米科技公司看到的数字,在这家公司的统计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国所有小米手环用户的运动成绩。这样的大数据,对分析国民运动量,给予健康指导很有意义。
这家由安徽本地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创新型企业,去年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没有好的创业环境,公司不可能有今天。”该公司副总裁章晓军说,创业之初,公司一度资金断流,当地政府与银行合作推出“创新贷”,给予华米1000多万元低息贷款。
为从根本上“转换动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安徽近年来花大力气融通从科技到产业的“创新链”。
在建成同步辐射加速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基础上,安徽于去年底开建第四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系统研究设施,并启动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强光磁等一批大科学装置的预研。目标在未来建成一个约1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向全球提供科研服务。
安徽设立运营规模100亿元的量子产业基金,组建规模2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建设集知识产权评价交易、金融服务、产业孵化一体的“安徽创新馆”……制度创新激发市场力量。
融通创新链,催生产业链。目前安徽已初步形成“从沙子到整机”的IT产业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电子信息业增加值增长25.8%,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2%,GDP增长7.8%,GDP能耗预计下降3.5%以上。
融通“生态经济圈”
培育绿色增长极
一边是滔滔江水,一边是十里灯火、流光溢彩,夜幕下的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古老的中江塔与现代感的“鱼米之乡桥”交相辉映……芜湖“十里江湾”美景宜人。
过去,这里是长江岸边的小码头、采砂点、修船作坊密布,菜地、养鸡养鸭场、垃圾堆混杂。
2017年以来,芜湖对北起青弋江、南至澛港大桥的“十里江湾”进行整治,共拆除200多个非法码头、采砂点,清理长江干流岸线近30公里。将防洪与景观衔接,通过生态修复形成一个展现长江文化的生态长廊,旅游经济勃兴。
“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安徽省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安徽出台了“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经济带建设意见,推进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安徽实施方案,也在全力推进中。
今年1到9月,长江流域安徽段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4%,为2016年以来的最高值。
近两年来,安徽探索推广以“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为内容的林长制改革,全省设立五级林长52122名,实现了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在全国率先探索跨省域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2012年以来新安江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I类,每年注入浙江千岛湖优质水量70亿方。
融通“红利共享路”
城乡共振惠民生
今年9月28日,规划面积达15.3平方公里的合肥城市中央公园项目正式开工。
这里原是老骆岗机场,地处连接新老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越、商业价值高。安徽省委省政府经多次调研论证,决心将此地建设为城市公园。
“要让这里成为留给子孙后代一块‘幸福绿肺’的情怀之作,成为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心工程。”安徽省委主要负责人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将每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大力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以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为首位重点,安徽统筹推进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全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679.1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49.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1%降至0.93%。
“我以前做梦也没想过,能在自己家里搞旅游,会有城里人来我家住宿吃饭。”安徽池州市矶滩乡洪墩村62岁的贫困户林双根说。他曾长期在外打工,后来政府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全村住房“换新”,村民搞起了旅游。林双根家将一间住房改成客房,去年挣了3万多元。今年他又腾出一间房,准备装修用于旅游。
发展依靠人民,成果惠及民生。安徽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记者 王圣志 徐海涛
新华社合肥11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