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号吹响在脱贫攻坚战场

——辽宁省阜新军分区创新方式精准扶贫纪实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10日

本报记者 侯悦林 年旭春

一座座葡萄大棚连成一片,一串串丰收果实挂满枝头,一张张动人笑脸写满幸福。

身穿蒙古袍的村民向军人献上洁白的哈达、敬上浓香的奶茶。在马头琴的伴奏下,大家手拉手跳起热情奔放的安代舞,军民鱼水一家亲……

这是第五届关山生态葡萄采摘节上的动人一幕,也是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车新村村民表达感激之情的动人一幕。

自2014年起,在辽宁省阜新军分区帮扶下,车新村203户708名贫困人口“摘帽”脱贫,同时受益的,还有塔营子镇西大巴村和二门得力村的285名贫困群众。

阜新军分区以产业扶贫带动3个贫困村的百姓致富,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一支善打硬仗、群众爱戴的“铁军”。

葡萄丰收贫困户“摘帽”

车新村坐落在大巴镇美丽的关山脚下,景致虽好,却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一半。

车新村到底穷在哪?阜新军分区成立驻村工作队进村调研。

车新村地处辽西,十年九旱,年年种玉米,年年不打粮。76岁的海德老人说:“在山坡上种玉米,辛辛苦苦一年,一亩地的收成一个手推车就拉回来了。”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种植结构不合理,是车新村的“病根”。

捐款捐物等“输血式”扶贫只能解一时之困,要实现彻底脱贫,必须转变传统思路,树立市场思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造血”能力。

2014年,按照阜新市“集团帮村”责任划分,阜新军分区牵头帮扶车新村。经过调研,农业专家检测土质后表示,这里土壤贫瘠,却适合葡萄生长。

测土质、访群众、问专家,一番“望闻问切”,阜新军分区确定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帮扶思路,将冷棚葡萄这一“短、平、快”项目作为精准帮扶主导产业。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