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艾阳 金晓玲
经济飞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不断迎来新的挑战。
如何将建设发展的宝贵成果延续固化下来,真正形成常态、实现长效、普惠于民?
如何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能力,更好更快更加精准地回应民生新需求、满足群众新期待?
如何告别政府“独角戏”,让群众自发自愿关心行动起来,协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不断在实践中发现、在思考中创新、在探索中破题——
沈阳市大东区决策层清晰地认识到,必须瞄准群众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让基层社会治理“接地气”“葆生机”;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必须推动治理模式由单一向多方、由分工向协同转变,真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特别是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大东区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奔着问题去、盯着难题改,推出“一网一格多功能”、为特殊居民安装智能水表、“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等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和做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门口升级。
“访遍大东”挖出问题厘清思路
基层社会治理是什么?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它是“小巷总理”,是社区大妈,是“矛盾有人说”“问题有人管”,它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总和与全部。
在大东区委书记王新北看来,基层社会治理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正因如此,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能够最直接、最敏锐感知群众需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区、街道、城区,成为毋庸置疑的建设重点、难点和主要着力点。
校准发力方向,今年年初,一场专盯问题、专找不足的“访遍大东”行动深入展开。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