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盒家庭档案记录时代变迁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07日

本报记者 年旭春

在阜新市有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把几十年来家里的点滴变化,以家庭档案的形式保存记录下来。通过家庭日常的柴米油盐,感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今年84岁的张茂文是阜新市一名退休干部,他把家庭以及自己经历过的所有票证、文稿、书信、影像以及家庭详细收支等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成44盒家庭档案。

张茂文介绍,他珍藏年代最早的资料是一份土地执照,是1947年阜新市清河门地区搞土改时分给他们家的。他说:“我家分得土地六亩五分,分到地的当天我们全家人都特别高兴,真是翻身做主人啊!”

家庭档案显示,对于张茂文来说,1950年是个命运转折点,这一年他被父母送到小学插班学习。一年后,他考上师范学校。1954年他被分配到清河门区的学校工作。

在家庭档案里,张茂文记录着他的工资收入,1954年,刚上班的时候实行“工分制”,每月115分,1分合两角钱,折合月工资23元;1957年每月工资44.5元;1966年至1972年,每月工资52.5元;1978年,每月工资54.5元;1980年至1990年,每月工资由72.8元逐步提高到243.31元;1991年至2000年,每月工资由343元上调到896元;2001年至2007年,每月工资由1020元调到2100元。现在,他每月退休金4800元。而家庭档案里的粮票、布票、肉票等更留下了计划经济年代的“影子”。“那时候没票啥也买不到。”张茂文边翻开家庭账本边说,“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

家庭档案也记录着通信手段的更新换代。1994年张茂文家中安装了固定电话,2004年买了第一部手机。张茂文告诉记者,最近他学会了使用微信,“三天两头与远在北京的三妹视频通话,又能看见人又能听见声。”张茂文感慨地说,“现在我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祖国强大、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