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的味道 一座城市的乡愁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06日

高 爽

红梅味精,老沈阳人最熟悉的味道。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它曾是沈阳最知名的轻工业品牌之一,是来沈阳的外地人最好的“伴手礼”。而今,在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44号的红梅味精厂原址,它被一种新的味道取代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意园在这里悄然出现。

走进红梅文创园,缘于一个朋友的邀约,她说“找到了一个喝咖啡、聊天的好地方”。咖啡馆位于园区的书店里,书店是由原来红梅味精的发酵车间改造的,棚顶上还保留着纵横的管道。卖咖啡的女孩问:“需要加糖吗?”我说:“加点味精吧。”女孩会心地笑了。

建筑的外面墙壁上有一个沈阳市政府立的“沈阳市历史建筑”标识牌,上面写着:“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厂浓缩车间。1939年日伪出资筹建,是沈阳最早的味精生产厂房,有发酵装置与浓缩装置两项重要工艺。”从1939年这个时间原点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红梅味精厂,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沈阳红梅集团,红梅味精曾经在行业内领先了数十年。而它的终点则在2014年。2013年,工信部发布了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味精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大幅加快。2014年5月28日,红梅企业正式被法院裁定破产。

从行业领先到作为落后产能被淘汰,红梅的历程也是近现代诸多工业企业历程的缩影,从此,它成为沈阳工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邀我喝咖啡的朋友是有预谋的,把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沈阳人置于这样“沈阳化”的情境里,没准会生发出别样的感受。这个目的,她显然达到了。从书店的二层玻璃窗看出去,红砖墙的老厂房被一大圈高大楼宇包围着,我有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最浓烈的感受,就是“乡愁”二字。

关于工业文化的记忆,也许是我们这些生于上世纪后半叶的沈阳人最大的乡愁了。基本上每一个沈阳家庭都会有在工厂上班的人,每天的上下班时间里,在铁西那些巨无霸式的国企厂区里涌进涌出的工人们,把后座上夹着铝饭盒的自行车蹬得飞起,别提有多潇洒。小时候,母亲的徒弟们常常赖在我家里蹭吃蹭喝,当然了,也承包了我家的大部分体力活。作为时髦青年的他们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他们的说话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对我影响至深。

除了这些快乐,肯定还有沉重,想看这一面,可以读班宇的小说,那里面的铁西有着上世纪90年代众多国企最艰难时候的样子。一部铁西区的历史,就是一部共和国老工业基地的兴衰史,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想必都有着极其个人化的表达。很庆幸,作为工业文化的符号,“红梅”保留下来了。与此同时,铁西区工人村作为铁西工人生活馆保留下来了,沈阳铸造厂作为中国工业博物馆保留下来了,沈阳重型机器厂作为1905文化创意园保留下来了。我们这些个人化的记忆有了更多安放之所。

冬季清冽的午后,漫步在红梅文创园,再也看不到身穿工作服的老工人,身边走过的都是文艺范儿十足的年轻人,他们走进园区里的美术馆、书店和文创产品商店,在书店的沙发座里读书、喝咖啡……这座老厂房因此有了一种后现代的味道。他们是不是了解红梅的前世今生,似乎并不重要,因为一座城市的记忆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共同累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