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锦西卫》研讨会在京举办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05日

本报讯 记者赵乃林报道 10月31日,由辽宁省作家协会、《当代》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金芦苇”工程重点作品《锦西卫》研讨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来自北京、辽宁的十余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一致认为《锦西卫》是近年来抗日战争题材长篇小说中,一部非常独特、有历史分量的重要作品,并从作品的文学创作、社会意义等方面展开研讨,深刻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锦西卫》是辽宁作家周建新的新作,在今年《当代》杂志第五期重点推出。周建新告诉记者,他的家乡葫芦岛原本叫锦西,20多年前,他曾在此挂职体验生活,了解到锦西的老县城钢屯镇当年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义勇军抗日史实,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第一个收复的县城。于是,他用文学的方式准确、翔实地还原历史,从构思到完成,用了近20年,努力把地方史志和民间口述历史融合在一起。

辽宁省作协3年前开始推出“金芦苇”工程,主要是扶持重要作家和重要长篇小说。此次《锦西卫》研讨会,是省作协第六次“金芦苇”工程作品的出版前研讨。

研讨会由文学评论家孟繁华主持。著名评论家吴义勤认为,《锦西卫》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人物刻画有血有肉,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支撑东北民众的理念就是“一腔热血,给爹给妈给国给家”,这也是贯穿这部作品的精神线索。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应红说,《当代》杂志的读者调查表明,该作品在当期被读者评为《当代》拉力赛第五站冠军。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认为,整个故事的进程是沿着历史真实的脉络写的,这部小说写到锦西县城的收复,是非常值得辽宁人骄傲的事情。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认为,这部小说可以写几部曲,因为中间设置的很多扣子还没有解。专家学者在对《锦西卫》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提出异议及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