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看手札展。
巴金给叶圣陶的回信。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核心
提示
“巴金没有来过大连,但是今天他来了,是以这样一个展览的方式来到了大连。”日前“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全国巡展第二站来到大连,开展之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如是说。
今年是巴金诞辰115周年,这个展览通过巴金与51位朋友之间的通信,展现了一代人之间“温暖的友情”以及友情后面的时代印记。
51封往来书信充满温暖
展览地为大连市文博艺术馆。展览以巴金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部分书信手迹为主,展示了巴金与51位友人的书信,内容既有创作编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还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其中包括鲁迅与巴金讨论图书《死魂灵一百图》编辑事务的书信、郭沫若与巴金商讨剧本《蔡文姬》首发事宜的书信、茅盾表达与巴金久别之后问候的书信、巴金为女儿小林约稿写给茅盾的书信、老舍邀请巴金吃烤鸭的便条等。展览所涉手札时间最早的是1936年2月4日鲁迅致巴金的书信,最晚的是1996年12月6日黄源致巴金的明信片,跨度长达60年。
巴金一生珍视友情、爱护友人,也得到了爱的回馈。他曾说:“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从他与朋友不同时期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们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情谊。这些书信折射着时代的背景,是文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展览期间,观众络绎不绝。李敬泽说:“看到一行一行的字写在纸上,我能够想象每一个人都是在灯下给远方的朋友怀着情谊、怀着思念写那一封一封的信,心中满怀感动。”
在作品中与大连相遇
巴金生前从未到过大连。然而,在他的笔下大连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介绍,大连第一次出现在巴金笔下,是1935年2月3日他在日本横滨完成的小说《鬼》。作品中谈到主人公女友满子家庭状况时,巴金写道:“我知道她同父母住在一起,父亲在陆军省里做小职员,哥哥到大连去了……”不经意间,揭示了当时大连受到的殖民统治以及大批日本人在这里生活的现实。
1935年,巴金旅日,恰是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问”日本之时,日本报刊连篇累牍宣传,相信巴金对于东北问题不能不关注。现实生活中,他的一位朋友与大连发生了关系,在晚年写回忆录时,巴金特别写道:“一个姓袁的给关了半个月,放出来,他马上要回国,(日本的)警察署怀疑起来就把他‘驱逐出境’。后来听他说,他坐船到天津,一路上都有人押送。船停在一个城市,他就给带到监牢里囚禁。特别是在大连,他给关在日本监牢里过了一个时期。”周立民说,时隔40多年,巴金还记得朋友的遭遇,也在提醒我们,勿忘那些屈辱的岁月。
在巴金的文字中,还有几次提到大连。1960年5月,巴金在《忆个旧》一文中说到个旧需要挖泥船:“听说云锡公司已经向大连厂订购了,却担心不容易运到那里。”
1960年8月2日,巴金在给妻子萧珊的信中说:“我想在会后去北戴河住两天,顺便看看任幹和周立波……吴强准备一个人去大连。”当时巴金在北京开会,想休息一下,现在看来,这极有可能是巴金与大连擦肩而过的一次,他选择了离北京更近的北戴河。
1963年6月9日,在与妻子的通信中,巴金提到:“家宝每天都来,他怕我感到寂寞……他的身体不大好,我们都劝他去大连,白羽准备去给他安排。”家宝,就是曹禺,巴金等人劝他到大连来休养,显然,大家都认为大连是一个恢复身心健康的好地方。
对中国文化的持久影响
在巴金手札展开展的同时,另一场与巴金有关的重头戏——由中国作家协会、大连大学、南方文坛杂志社、巴金研究会、巴金故居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在大连揭幕。在两天的会期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日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四川大学等单位及英国、日本、韩国的60余名专家学者,在“五四精神传统下的巴金”主题下展开研讨,兼及研究巴金文学创作的影视等改编、文本阐释分析、艺术成就发掘,以及巴金与友朋的信件交游、巴金研究资料梳理等方面,堪称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巴金研究文化盛会。
巴金研讨会至今已举办30年。李敬泽说:“巴金先生不仅是位大作家,同时,他的思想、行动对于中国的文化发生着重要的和持久的影响。”著名评论家毛时安阐释了巴金的当下价值——巴金为所有以文字为业、以文化为业的人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就是他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也是他晚年无数次大声疾呼的——“我为读者写作,我把心交给读者!”巴金晚年撰写的《随想录》熔铸着他丰富的人生和单纯的理想,闪烁着现实主义思考和理想主义追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而难得的思想资源。大连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张祖立认为,以鲁迅、巴金为代表的现代作家的创作凝聚着极其丰富、深刻的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和知识分子心灵历程,是民族精神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我感动和钦佩的是,本次研讨会延续了以往的传统,设立‘青年论坛’,资助和鼓励青年学生参加会议,并指派权威专家对他们的研究论文逐一进行指导和点评,这本身就是在弘扬五四精神和文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