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一年后 金庸的武林依然热闹

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01日

高  爽

那天,在读吉林大学教授马大勇的新作《江湖夜雨读金庸》时,突然意识到,这一天正是金庸先生故去一周年的日子。打开网页,纪念金庸先生的活动和文章铺天盖地,并不亚于一年前。去世一年后,金庸的武侠江湖仍在。

金庸先生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在世时就被人激烈争论算不算伟大的文学家、作品算不算经典的作家了。

对金庸先生评价高者,甚至到了“中国小说继曹雪芹之后第一人”的高度。仅举网友评论《射雕英雄传》的一段话,可以看成是对金庸作品的总体评价:“第一是塑造了一批一流的文学人物;第二是创建了一个精彩完善的武侠世界;第三是开始写就了一个平行的中国历史;至于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

当然了,既然存在争议,自然也就有倒“金”派,最著名的就是南京大学的王彬彬教授。他这样说,作为一种“文化工业”,金庸作品以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肯定和维护现实,起着“社会水泥”的作用。金庸所虚构的武林世界,是一个非逻辑的世界,现代生活的逻辑在那里往往不管用。沉溺于这个武林世界的青少年,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思维混乱,往往脑子里装了一大堆与现代公民意识冰炭不可同器的东西,这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化与法治化绝非幸事。

在笔者看来,毋庸置疑的是,金庸是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在今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人到中年的方圆面临着失业、孩子高考等一大堆烦恼,跟朋友借酒浇愁时,突然听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哭得一塌糊涂:“年轻的时候谁没有个武侠梦,谁不想当令狐冲、杨过、张无忌?最起码也得是个郭靖,可谁知道自己现在活着活着就活成了岳不群。”像方圆一样读着金庸长大的70后、80后(可能还有60后)想必能有更深的体会。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读金庸小说的人为什么鄙视读网络小说的?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中学时看武侠小说被老师和家长“围追堵截”的经历。“创建了一个精彩完善的武侠世界”确实是金庸的贡献,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也是不争的事实,也许在更年轻的90后和00后那里,J·K·罗琳的魔法世界、斯坦·李的漫威英雄世界,也都有着不可动摇的“江湖地位”。学者杨照的一段话说得很好:“‘武侠小说’这四个字,曾经许多人不以为然。可是几十年前确曾有过那样一段‘武侠盛世’,所有人,多多少少都曾崇拜过几位大侠,都曾有过仗剑走天涯的梦想,而电影里那个风雨飘摇的武林江湖,堪比后来大受追捧的西方魔幻世界。而今,执笔的大师故去,武侠片的黄金时代退去,一切好像帷幕落下,这时倒生出一种‘家道中落’之感,才觉惋惜,才觉了不得。”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老话:经典还需时间去检验。“郭靖”“岳不群”这样的文学符号能否具有像阿Q、贾宝玉、猪八戒一样的生命力,这也许才是金庸作品成为经典的更重要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