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大讲堂 悦民生的大舞台

辽宁群众文化70年扎根人民丰饶精神需求

辽宁日报 2019年10月30日

辽宁省博物馆送展进军营。

非遗专场展演。

群众在省图的流动图书馆阅览。

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举办“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晚会。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核心

提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群众文化活动从早期的单调状况向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写就一部凝心聚力、引领风尚、培根铸魂的历史。进入新时代,更是以愈加综合多样的方式不断拓宽和延伸群众文化服务渠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群众文化悦民生、接地气,顾名思义,群众就是这项文化活动最坚实的主体,也是这项活动最直接的受益者。人民生活在哪里,群众文化的源泉和宝藏就在哪里,群众文化活动就开展在哪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链接

LIANJIE

辽宁省文化馆

近年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

2018年,“辉煌伟业 时代新歌”全省农民广场舞展演活动举行。

2018年,“共绘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省群众绘画、书法、摄影作品展”拉开帷幕。

2019年,辽宁省文化馆“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文化、下基层辅导演出活动启动。

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欢歌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辽宁省群星奖精品节目巡演活动启幕。

2019年,辽宁省百县特色培训活动启动。

辽宁省图书馆

近年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

2017年,全省图书馆学雷锋志愿服务总分队正式成立。至2018年底,全省图书馆学雷锋志愿服务分队已发展到64个。

2018年,“辽图约书”正式上线。辽宁省内14市读者足不出户即可借阅辽图好书。

2019年,“辽图任意读”服务项目正式启动。“图书馆+书店”联体借阅模式,让读者直接参与图书采购环节,同时提高了图书馆藏利用率。

辽宁省博物馆

近年举办的重大文化活动

2016年12月,辽博流动博物馆宣展车首进军营。

2018年,辽博参与CCTV《国家宝藏》节目录制。

2018年9月,辽宁省博物馆基本陈列“古代辽宁”开展。

2018年12月,中国古代书法展(第二期)正式开幕。

2018年,辽宁省博物馆获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9年10月,辽宁省博物馆“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开幕。

2019年10月,辽宁省博物馆“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开幕。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大事记

2018年6月,文馨苑首次面向社会开放,成为辽宁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基地。

2018年9月,成功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书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正式启动实施。

2019年1月,“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2019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2019年3月,辽宁创新推出“非遗公开课”“非遗暑期夏令营”等特色活动。

2019年6月,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被评为全国优秀项目。

1

70年来,我省群众文化活动从早期的单调状况向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从形式到内容愈加丰富多彩,拓展和深化了辽沈群众内在的精神生活,传递了真善美

翻阅档案资料,聆听专家追述,展现在眼前的是70年来辽宁群众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图谱,折射出的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各地陆续建立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群众文化事业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记者了解到,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成立于1948年11月27日,当时叫沈阳市铁西区民众教育馆。在新中国诞生之时,该馆被列入全国十大文化馆之列。

70年来,我省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还需从来处讲起。记者就此采访了辽宁省文化馆馆长王吉祥,并查阅了相关档案资料,整理出这样的发展脉络。

辽宁省文化馆成立于1956年4月。建馆后即举办群众文化培训班,为全省基层文化馆培训了数百名业务骨干。同时,为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创办了《大众艺术》杂志,即今天的《辽宁群众文化》。当年12月,举办了辽宁省首届农村群众业余艺术汇演大会,参演人数近600人,这也是全省群众文艺的首次调演。

随后,我省的群众文化活动活力澎湃,到1965年,全省有文化馆、艺术馆100个,有文化站163个。

改革开放后,我省群众文化活动植根生活、表达现实,涌现出袁阔成的评书《黎明之前》、王印权的快板《伤痕》、史艳芳的河南坠子《三满意》等一批优秀作品。

1980年全省群众文艺第二次调演,精选出9个节目参加当年国庆汇报演出。上世纪80年代,群众文化活动枝繁叶茂,省文化馆先后组团赴日本、苏联及欧洲等地举办画展和少儿艺术演出。1991年,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设立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截至上世纪末,我省共获9个金奖、7个银奖、13个铜奖、4个优秀奖,曾两次名列全国“群星奖”获奖数第一名。

此间我省群众文化服务网络职能日益强化。到1982年,全省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41个,有文化站1311个,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1991年,全省开展了高标准文化站和群众艺术活动基地创建活动,经检查验收,有91个乡镇文化站达到高标准要求。1993年,全省有23个县(区)文化馆和24个城市街道文化站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标准文化馆(站)。到2002年,全省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48个,有文化站1346个,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

进入21世纪,我省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辽宁文艺新人电视大赛《七星大擂台》,群星合唱团、小蜜蜂合唱团赴国外演出……一项项活动,一场场演出,群芳争艳,异彩纷呈。2003年,省文化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馆长联席会、群众文化工作者培训班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通过群众文化百馆千站培训工程、群众文化万村培训工程、周末百姓大舞台、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活动筑牢群众文化活动根基,群众美术、书法、摄影等活动蓬勃开展,群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活动社会效益显著,青少年文化交流培训活动如火如荼,“互联网+群众文化”思维日益深入人心。

2012年,我省积极推动“一市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一县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乡一站”(文化站)目标的实现,全省建立了2890个社区文化室、360个乡镇电子阅览室。2016年,我省进一步推进市县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推进“一村一室一广场”建设,完成全省所有社区和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2018年以来,我省完善群众文化设施网络,对未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市、县(市、区)文化馆及乡镇文化馆进行新建或改扩建,深入推进文化馆(站)等群众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文化参与程度。

王吉祥说,70年来,我省群众文化活动从早期的单调状况向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进而从形式到内容愈加丰富多彩,拓展和深化着辽沈群众内在的精神生活,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坚持传递真善美。

2

我省群众文化活动植根于这方黑土地,质朴而深厚,体现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巨大力量。群众文化,悦民生、接地气,顾名思义,群众就是这项文化活动最坚实的主体,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受益者

在辽沈大地上,遍布城乡的群众文化馆站,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培训者,也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为群众搭台,让群众唱戏,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匡算表明,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六级网络体系每年开展惠民演出4万场次,平均每天100多场。

沈阳市群众艺术馆无偿提供全市人民喜闻乐见的各门类艺术形式的辅导与培训,并开展与之相关的演出、展览、赛事等公益性活动,免费为合唱、舞蹈、朗诵、模特、评剧、京剧、器乐7个艺术门类45支业余团队、近2500人提供活动场所,是沈阳市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策划中心、活动指导示范中心、创作辅导培训中心和理论研究中心,还是艺术类学科再教育的大讲堂,百姓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该馆副馆长白旭告诉记者,沈阳市正在实施“创建艺术惠民之城、打造北方合唱之都”文化战略,该馆作为沈阳市合唱协会的实际执行人,对全市合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市民办合唱团数量达1450个,参与合唱活动者达30万余人。

张学明是凤城市青城子镇文化站站长。他告诉记者,文化站的三间瓦房被当地居民称为“百姓乐园”,阅览室坐满了读书看报的群众,活动室里聚满了下棋和吹拉弹唱的人,培训室则进行书法班、书画班的培训辅导。镇广场上的武术、广场舞爱好者成了一道风景线,每月还在广场上放映两场露天电影,当地居民就这样生活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里。

群众文化活动除了群众文化机构举办的各类展览、讲座、培训、交流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专业文艺团体的文化惠民活动也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仅辽宁歌剧院“五进”文化惠民演出就坚持了20年,为无数个社区、乡村、厂矿、学校和军营送去了欢乐。沈阳评剧院坚持多年到市文化宫进行评剧惠民演出,每年至少要演出20多场。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志愿者正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生力量。沈阳市民韩柏是一名古琴爱好者,他感觉古琴因“小众”而缺少交流学习的平台,就自办沐桐琴书馆传承古琴文化。

群众文化活动在门类众多的文艺形式中离群众最近,这种活动方式贴近群众平凡的生活、感受群众寻常的喜悲,最终从平凡之中升华出不平凡,把群众生活的点点星光,共同汇聚成群众求幸福、国家求富强、民族求复兴的浩瀚星河。

3

进入新时代,我省群众文化事业继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等以各自方式不断拓宽和延伸群众文化服务渠道,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群众文化属于人民的文艺范畴。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群众文化的鲜明特征。70年来,在辽宁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群众文化事业继续与时代同频共振,特别是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等群众文化服务机构以更加综合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多措并举,打通群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中心、以分馆流动站为“点”、流动图书馆为“线”、辽图约书为“面”覆盖全省城乡的流动服务网络,形成了具有辽宁特色的流动服务模式,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图书馆+”下的分馆流动站建设,先后在省内基层建立了150余个分馆流动站;2014年,辽宁省图书馆的3台流动图书车开始运行,“车轮上的图书馆”形成了流动阅读风景线,现已行驶11万公里、点对点服务4122点次、读书人群500余万人次、受众面覆盖全省;2018年,辽图以“诚实守信”为基础条件,打造了“图书馆+信用+互联网+物联网”的群众文化服务新平台,在省内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动动手指在手机上操作,借阅图书就能快递到家。

每逢双休日,沈阳市图书馆的报告厅和多功能厅都会人气爆棚。报告厅里举办的“经典阅读与欣赏”“国学讲座”“魅力沈阳讲坛”,从专业人士到普通读者都听得津津有味;多功能厅的“星期六剧场”就是地道的百姓舞台,无论歌舞、戏曲、器乐,还是评书、朗诵等演出,导演、演员等参与者都是群众文化的志愿者。六楼自习室老年书画培训班义务教授书画技艺。图书馆画院成立近10年,利用展览大厅举办了近400场惠民艺术展览,包括馆藏文献展、主题书画展、儿童绘画展以及传统文化和科普类展览,还作了200多场传统文化艺术类公益讲座。每年春节“闹新春·过大年”书画展期间,辽沈地区知名的书法家都会赶来免费为市民写春联、写福字,书写现场充满了笑声、掌声和喝彩声。

辽宁省博物馆于2014年9月启动流动博物馆建设,2016年底已完成流动文化服务车购置、改装及车体装修配套设施购置和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成为全国第四家、东北首家拥有大型流动博物馆宣展车的文博单位。流动博物馆是文化惠民的“大众舞台”,让更多的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博物馆就在身边。考虑到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社会身份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宣传主题和宣传内容,更好地帮助他们接受文化精品的有益影响,有效地提升群众的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流动博物馆现已深入乡村、学校、社区、部队、企业等开展“文化惠民送展进基层”活动60余次,把博物馆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以生动便捷的方式传达给社会公众,让更多人分享这份文化的馨香。

我省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民间特色和强烈时代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省先后公布了五批共24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67个项目入选国家名录;命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8人,其中58人被命名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2008年8月,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2018年11月,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合并组建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终成一家,从此有形的文化遗产有了灵魂,无形的文化遗产有了依归。近年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非遗公开课、非遗专场展演等常态化、公益性活动,成为让群众普遍受益的一项新的文化内容。据匡算,仅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已惠民50余万人次。

顺应群众期待,满足群众需求,我省群众文化机构植根辽沈大地,以各自方式不断拓宽和延伸群众文化服务渠道,群众生活在哪里,群众文化就开展到哪里,让城乡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丰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