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头工尾” 身价倍增

辽宁日报 2019年10月29日

本报记者 胡海林

金色丰收季,在辽宁自南而北渐次铺开,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山川田野。

“亩产应该在一万五千斤左右。”10月25日,站在锦州凌海市右卫镇苗屯村的大地里,第一年种萝卜的张宏元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对于销路,他更是心里有底,因为早就跟食品加工厂签了2000吨的订单。

一路向北,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各力格村,地瓜采挖已进入尾声。虽然今年的价格低于往年,但种植大户冯波没有发愁,“先卖一部分,再储藏一部分,剩下的留着深加工,效益未必比以前差”。

辽沈大地上,事农者不再只顾埋头种地,主动拥抱市场、谋划拉长产业链,正成为一种趋势。

“同样是高粱,酿成酒,比卖粮多挣六七倍。”辽阳灯塔市西大窑镇西大窑村的卢丽丽说,光靠种啥卖啥的老套路,富不起来。卢丽丽的话,道出了我省农业努力的方向。

“辽宁农业资源丰富,但要做强,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是重要突破口。”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我省大有潜力也大有可为。

农产品加工一头连着田间,一头连着餐桌。要让“米粮仓”变身“好厨房”,关键在于做“原字号”“初字号”的减法,做“绿字号”“精字号”的加法。

各力格村党支部书记郑爱龙对此感触颇深,村里的地瓜产业从最初的扶贫项目逐渐发展成优势产业,得益于打好了一套组合拳:标准化种植,注册品牌,建加工厂和冷库,上电商,通过抢反季市场、全网销售以及加工薯条、薯粉等,附加值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我省,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这与各地区各部门的多措并举密不可分。

——深挖潜力,龙头舞产业兴。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发展。(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