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剧《奉天·1932》在沈首演让评剧再成热点

新时代评剧穿新衣唱大戏

辽宁日报 2019年10月29日

筱俊亭

花淑兰

韩少云

评剧《奉天·1932》剧照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核心

提示

在沈阳评剧院建院60周年之际,10月22日晚,大型原创评剧《奉天·1932》在盛京大剧院首演。这场演出无论是唱腔设计,还是演员的表演,都令人耳目一新。演出前盛京大剧院门前一票难求。演出结束,观众好评如潮。

这使一个多月前进行的“菊苑流芳——第五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继续升温。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深感,在辽宁这方评剧兴盛之地,这个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剧种充满活力与魅力。一场场评剧演出充满时代气息,呈现的是这个传统剧种“穿新衣,唱大戏”的视听盛宴。

剧出彩观众才喝彩

《奉天·1932》由著名编剧黑纪文担任编剧,评剧表演艺术家、沈阳评剧院原院长徐培成,沈阳评剧院资深导演田敬阳联袂执导,曾经为评剧经典剧目《小女婿》《江姐》《红楼梦》作曲的年过九旬的著名作曲家王其珩作曲创腔。为了排好这台原创剧目,沈阳评剧院动用了全院艺术骨干,集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于一体,用丰富的唱腔,丰满的人物,演绎了一台属于沈阳本土的评剧艺术大戏 。

以沈阳“抗日九君子”为基本素材创作的《奉天·1932》,以粉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一手策划的赴“新京”长春参加伪满洲国“建国”庆典活动为主要事件,塑造了女共产党员乔雪梅的舞台形象。剧中乔雪梅的扮演者为韩派传人、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周丹。为了塑造好乔雪梅这一艺术形象,周丹努力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挥韩派唱腔委婉细腻、动心动情的特点,使自己在表演艺术上又有新的突破。

一个时期以来,辽宁评剧长盛不衰。前不久,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在10天时间里上演的11台地方戏曲剧目有6台为评剧,这其中,辽宁院团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血胆玛瑙》《秦英征西》《中秋泪》《双鱼坠》5台原创评剧。沈阳评剧院全新创作的古装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主创人员颇有实力,该剧交响乐的采用、唱腔设计向歌曲化靠近、舞美程式的民族舞表现,实现了评剧艺术形式的重大创新。本溪歌舞剧院展演剧目现代评剧《中秋泪》,创排于2016年8月,至今已在全省各地巡演70余场,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在第十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和第十届辽宁省艺术节上赢得多项荣誉。阜新市歌舞剧院展演的现代评剧《血胆玛瑙》,在沈阳师范大学星河剧场连演两晚,场场爆满。采访中,沈阳评剧院副院长孙浩、本溪歌舞剧院副院长赵鑫、阜新市歌舞剧院演员包剑有个共识,一部好的评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紧扣时代脉搏,要在继承中有高水准创新,要反复打磨,只有让自己出彩,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

韩、花、筱 辽宁评剧的巅峰

评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被誉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沈阳是评剧的大本营之一,当年叫奉天落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辉煌。据介绍,梅兰芳一班人来沈阳演出,得傍着评剧,他们演前半场,后半场要评剧压轴才行,否则拢不住观众。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评剧院的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称为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影响很大。韩派评剧以朴实、细腻、优美、大方的表演风格著称;花派评剧承袭传统、博采众长,享有“铁嗓”美称;筱派评剧以老旦戏见长,形成了低回婉转、行腔俏丽、节奏灵活的艺术风格。韩少云的《小女婿》、花淑兰的《茶瓶记》、筱俊亭的《对花枪》成为传世之作。韩、花、筱作为沈阳评剧的整体品牌,在全国评剧六大艺术流派中占有三个席位。

评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火,居地方戏曲首位。发展至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评剧进入黄金时期。当年在沈阳的北市场剧院里,只要有评剧演出就会场场爆满。当时为求一票,竟有观众凌晨就来排队。而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这些沈阳评剧院的当红名角,更是蜚声全国,她们让沈阳评剧成为塞外评剧的代表,在全国独树一帜。同时,评剧演出场次也随之增加,沈阳评剧院在这一时期每年演出600场,最多时一天演三场。

“小河流水呀还是哗啦啦地响……”沈阳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会哼唱,同样,《凤还巢》《半把剪刀》《小院风波》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剧都带有深深的时代感,戏迷爱听,因为听出了亲近感。那时候,不仅华北、东北评剧盛行,连新疆、广西、贵州、四川都有评剧团。

评剧舞台 需要更多的韩、花、筱

到今年,评剧诞生110周年。高寿评剧历经坎坷,曾几度辉煌。而今,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好评剧,是近年来所有评剧人深深思索的重要问题。

著名编剧陈国峰曾创作《孝庄长歌》《烽火宁城》《宁城壮歌》《血胆玛瑙》等评剧,今年参加了中国评剧节和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他认为,辽宁评剧的传承发展要从五个方面下功夫:首先,重视评剧表演人才的培养,防范人才断档情况的发生。其次,要特别重视评剧创作人才的培养。第三,要有新思维、新视角、新风格、新创造来主导评剧的创作,要在深刻性、新颖性、时尚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下大功夫。第四,必须加大对评剧艺术的宣传推广,加强对观众的培育和引导,彻底改变陈旧的市场意识,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做推广宣传,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市场营销。第五,评剧可以作为辽宁地方戏曲的品牌和代表来打造与推广,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和空间可以作文章。

评剧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传承人和传播者。传承,年轻演员要在舞台上挑大梁;传播,年轻观众要在舞台下看评剧。近年来,面向年轻群体,沈阳评剧院倾力做好传承和传播工作。为使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后继有人,剧院每年复排一两部非遗传统剧目,每年举办4次非遗培训传承活动,每年参加一两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展演活动,起用年轻演员演戏,指导年轻演员拍戏,引领年轻演员参加展演磨炼。培养观众在某种程度上比培养演员还重要。坚持多年到沈阳市文化宫进行评剧惠民演出,评剧进校园的次数更是逐年增加。2016年,剧院认真制定了进校园计划书,通过“经典剧目进校园”和“学生戏迷来梨园”一进一来两种形式,让大、中、小学生免费欣赏评剧演出,使他们接受评剧、喜欢评剧、热爱评剧。与此同时,剧院也在不断完善评剧非遗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2017年将几百部老式评剧录像带、磁带、光盘等进行了数字化录入,2018年建立了以评剧“韩、花、筱”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今年正在重新建立新的现代化非遗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