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速读” 难道我们读得还不够快

辽宁日报 2019年10月25日

高 爽

近日,一段所谓“量子速读”的视频火了。视频中,在某公司举办的量子波动速读培训上,有小学生还有成年人,如洗扑克牌一样高速翻书,不在任何一页停留,据称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读上10万字。更离谱的是,这家公司所谓的“快忆超脑潜能训练”,还可以让学员做到手心识字,信封透视字卡,意念搬运密封瓶里的钞票、别针、巧克力,意念断钢勺。新闻中说,这种阅读方法从实验室里走向资本的游戏,培训班收费动辄数万元,甚至还搞起了比赛,让不少家长和孩子趋之若鹜,仿佛找到了提高智商的捷径。

初看这段视频,真有穿越之感,难道这不是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广为人知的伪科学吗?怎么今天还能有人信呢?当初被那些“气功大师”吹嘘过的异能神技,重新披上量子理论的“马甲”,居然还能迷惑人,也真是让人无语。懂得量子理论的人肯定不多,但识破这个骗局并不需要多高的科学素养,只靠常识即可——读书需要方法,但再好的方法,也要靠量的积累,读得越多才会读得越快。一目十行的高人肯定有,但几分钟读十万字,如果人能做到,就不需要研究机器人了。更何况,在柯洁和李世石这样的围棋大师都战胜不了阿尔法狗的时代里,为什么要把一个鲜活的生命培养成机器人呢?

也有人说,这是当局者迷。“速读教育”再一次成功地贩卖了焦虑,戳中了广大学生家长的痛处——为了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病急乱投医。这倒是切中要害,在网上搜索“速读”,跳出来的培训项目可不只“量子速读”这一款,虽然没有精力和能力去一一识别其中的真伪,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生阅读速度还真是众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特别重视和焦虑的事。

如何教好孩子、如何提高成绩,我不是专家,不敢妄言,但有一点令我困惑:难道我们现在读得还不够快吗?以前一张报纸读半天,可现在仅靠坐在马桶上和地铁里的碎片化时间就让我们用手机读遍了大事小情;以前一本书可以读上十天半月,现在各种“一句话读懂”体让我们可以在一天之内知道好几本书的大致内容。如果“速读训练”只是为了在短时间内理出文章的主要观点,上述这些办法同样能够完成。可这种碎片化、抽筋剥骨式的阅读不正是现在令很多人担忧的事吗?

即使“量子速读”不是骗局,一个学生用几十分钟就把全唐诗读下来,又有什么意义?一篇只有5000多字的《道德经》,即使穷尽一生,又有多少人敢说读懂了;明白如话的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能也需要靠漫长的人生阅历才能真正体会。

阅读是为了什么?经典的论述车载斗量,简单说,一是求知,二是滋养心灵。现在流行一个“空心人”的说法,作家三毛曾经有一段对“空心人”的解读:“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充填,渐渐成为实心人。而在这个由假及真的过程里,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时间。”

为了应试而训练的快速阅读能力,即使成功,也不过是多培养出了几个“空心人”而已。今天我们需要的恰恰是让阅读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