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科技力量 守护口岸安全

大连海关病媒生物科技创新团队10年完成32.5万份样品检测
辽宁日报 2019年10月16日

本报记者 王荣琦

核心 提示

大连海关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为高水平科研人才及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着力打造科学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病媒生物科技创新团队已成为海关系统内该领域综合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科研团队之一。

近10年来,科技创新团队完成32.5万份病媒生物样品及出入境人员样品的检测工作,取得了1项国内外首次发现、4项全国口岸首次发现、10项辽宁口岸首次发现的突出成绩。

病媒生物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宋锋林在科技创新上有战略眼光,课题定位准确,研究方法先进,他带领的病媒生物团队已形成梯队,以老带新,达到共同进步。团队中的程晓兰担任全国口岸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专家组成员,获“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等称号;高玉峰担任海关总署卫生检疫专业委秘书、全国口岸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专家组成员,获“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等称号。

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离不开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大连海关科技处不断拓宽立项渠道,争取省市地方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省市地方科技奖励。据统计,近10年来,大连海关病媒生物科技创新团队共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研制病媒生物国家标准样品27项(填补了该专业领域的空白),完成卫生检疫行业标准25项。

大连海关作为执法部门,科研更强调“应用性”。团队建立了针对蚊类、蝇类、鼠类等病媒生物的新型分子鉴定方法。利用该科研技术,累计对数千份病媒生物样品开展了分子鉴定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病媒生物鉴定的效率和准确性;利用分子鉴定技术,国境口岸首次鉴定出输入性贪食睡鼠;利用分子鉴定技术,辽宁口岸首次鉴定出输入性森林革蜱、长角血蜱残缺样品,首次鉴定出输入性白纹伊蚊幼虫等。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针对病媒生物抗药性的分子检测方法。对辽宁口岸的蚊、蝇等病媒生物抗药性开展系统的监测,建立了抗药性数据库,指导口岸卫生处理工作。对提高杀虫效果、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剂量、保护辽宁口岸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受海关总署卫生司委派,技术团队多人次作为监测点组长,参与海关总署“一带一路”重点口岸病媒生物专项监测工作。技术团队参与完成1万余份蚊类和鼠类样品的采集、检测工作。在云南河口蚊类专项监测工作中,大连海关病媒生物实验室检测到的病原体种类和数量列各监测口岸第一;在葫芦岛口岸鼠类专项监测工作中,汉坦病毒检出率列各监测口岸第一。

作为全国边境口岸传染病联防联控技术协作组(病媒生物组)组长单位,大连海关病媒生物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并参与完成了中越、中缅、中哈、中俄、中朝等15个边境口岸病媒生物系统性监测工作,共采集到病媒生物样品54239份。从蚊类样品中检测到病毒5种59株,从鼠类样品中检测到病原体9种219例,从蜱类样品中检测到病原体6种446例。上述病原体的检测及确认,丰富了我国边境口岸病媒生物病原谱数据信息,为虫媒传染病跨境传播风险分析和综合防控方案制订提供了技术依据。

大连海关病媒生物科技创新团队参与多起辽宁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均及时提供了准确的检测结果,为事件的成功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2015年6月29日,辽宁口岸首次检测到输入性三日疟病例;2016年2月21日,辽宁口岸首次检测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2019年7月22日,大连关区首次检测到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在口岸防线上战果辉煌,守护了国门安全。

受海关总署人事司委派,病媒生物科技创新团队连续5年参加“高级专家西部行”咨询服务活动,参加技术援藏(疆、内蒙古、桂、赣、甘)工作,为上述单位解决大量技术问题,帮助部分单位实现检测工作零的突破。

此外,大连海关病媒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度重视科普教育,2017年入选国家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大连海关现为全国海关系统唯一入选的单位,也是全国同类专业领域唯一入选的实验室。

目前,大连海关病媒生物科技创新团队已为100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了15场国门安全和旅行健康科普活动,为科普惠民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