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维: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学术方向为梵语与汉语佛教文献与文学、印度和中国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
王小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术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尤其侧重隋唐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与周边关系史。
葛承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方向为汉唐文明、丝绸之路、宗教文物、艺术考古、古代建筑。
东罗马金币
簪花仕女图
本报记者 赵乃林
10月7日,世界范围规模最大以唐代书画呈现大唐风韵的展览“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当天下午,两场高端学术论坛在这里举办,解读大唐盛世。在“又见大唐”之多维透视高端学术论坛上,几位主讲人围绕展览主题和内涵,通过多维角度透视盛唐文明,从不同侧面向公众传达大唐风姿。记者在聆听学术论坛后,先后采访了三位主讲人葛承雍、王小甫、王邦维,他们都是来自北京的相关领域学术权威,尤其在唐代历史与考古、丝绸之路研究等方面建树卓著。
展览颠覆了三位主讲人旧有认知
葛承雍在一个多月前听策展人说辽博要办“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颇有疑虑,他知道举办这样高档次和大规模的展览有多难。但参观了高端大气的“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后,让他从心里对辽博、对辽宁刮目相看。
王小甫20年前来过辽博。他称那是还不曾迁入现址的老辽博,留下的记忆是展馆里观众寥寥无几,布展内容是一般的通史性陈列。可这回再来辽博,看到气势磅礴的“又见大唐”,而且展厅内人头攒动,他既惊诧又兴奋,走起路来都感觉激情奔涌。
王邦维对辽宁的固有印记是灰色调的,因为这个共和国的重工业基地似乎就是机器装备呈现的单一颜色。可他这回踏上辽宁、走进辽博,看到五彩缤纷的“又见大唐”,从多彩的辽博展览中,他悟懂了今天多元发展的辽宁。
在论坛上,王小甫主讲的题目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他认为,唐朝能实现贞观之治,取决于三点,一是汲取教训、拨乱反正,二是以民为本、克己自励,三是制度规范、政策合理。贞观君臣总结隋亡教训,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拨乱反正,实施三省六部制度,把政治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失误降到较低程度,为各项政策的全面推广和普遍落实提供了重要保证。贞观时期成为开启大唐盛世的重要节点。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话锋一转,王小甫说,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强盛朝代。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历宋、元至明,很多国家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在世界各地,华人聚居区一般被称作“唐人街”,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作唐装……
论坛结束后,几位主讲人被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交流、签名、合影。王小甫又动情了:“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过去被说成是冷门学术,现在也成了观众眼里的热门明星。展览办得这么红火,说明普通百姓的文化素养、生活追求都在提高啊!”
辽宁与唐朝丝绸之路直接关联
辽宁与唐朝有着怎样的关联?以往,辽宁以遗存的清代文化而闻名,而与唐朝似乎少有关联。葛承雍说,这是不了解唐朝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一种错觉。其实,辽宁在唐朝处在国土疆域的边缘地带,特别是营州(今朝阳)是丝绸之路东延的重镇,丝绸之路的劲风也吹到了这里。“在我眼里,营州在唐朝就是现代的深圳。”葛承雍加重了语气。
葛承雍分析说,唐朝的营州,北边是漠河,西北边是契丹,草原丝绸之路是从南边进入营州,经济贸易活动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营州城里的驻军是唐朝的军队,而周边则是多民族区域,从考古发掘看,有东罗马金币、胡人陶俑、马和骆驼物件等,这些也表明这里是唐朝贸易的前沿地带,呈现出繁荣景象。由此可见,唐朝丝绸之路不是与辽宁无关,而是有直接关系。我们在“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上已经看到了东罗马金币实物。
那么,唐朝为什么会如此繁盛?葛承雍在论坛上主讲的题目是“唐朝的世界性”,他认为,繁盛与其世界性直接相关。唐朝吸引了邻近民族和各国人士蜂拥而至,不仅具有各国交流的“开放性”,更重要的是具有文明世界的优越性,诸如物质生活的富裕、典章制度的完善、中央朝廷的权威、军事实力的威慑、文学艺术的繁荣、科学技术的领先,甚至包括服饰发型的新潮,所以其能形成国际化的特性,影响和推动着周边各国和各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葛承雍在论坛上提出,唐朝的世界性表现在十个方面,诸如允许外国人或异族人入境居住、允许外国人或异族人参政做官、法律地位平等、保护通商贸易、允许通婚联姻、文化开放互融、衣食住行混杂、留学人员云集等。因此说,唐朝之所以被中外学术界誉为“世界性”的超级大国,就是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优越性,才能形成“盛唐气象”,这也是其世界性开放自信特征的基本原因。大唐盛世由此光耀古今,成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高峰,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地位。
品尝一道爱国主义文化盛宴
王邦维讲座的主题为“唐代中国与外部世界:前所未有的视野”,他认为,唐朝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唐朝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唐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上能取得领先的社会文化成就,与这种开放有直接关系。唐朝留下的文化遗产不但不能忘记,而且应该保护好、利用好,为今天的国家建设、外交活动服务。“在对玄奘与《大唐西域记》的研究中,我深切地感到玄奘不仅是西行求法的高僧,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大唐西域记》既为唐初的皇帝处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提供了重要信息,也为中国古代西域地区留下很重要的历史记载,成为这些国家今天了解自己历史的重要资料。”王邦维说。
谈及“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的观感,王邦维连说“非常精彩,非常精彩”。他说,辽博不仅把自己珍藏的唐朝文物展示出来,还通过一个很好的主题将国内多家相关博物馆、图书馆纳入进来,一起用书画文物回顾和重现大唐盛世,这不是简单的展览,是带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活动,与国内、国外同类活动相比毫不逊色。“我从事唐史研究很久了,但《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贴》《仲尼梦奠贴》等很多文物久闻其名、未睹其物,现在我都得以一一观瞻,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这对我今后的学术研究会有更多启迪和帮助。而对于更多的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种机会难得的精神文化享受。”王邦维说,从看到展品那一刻起,他的心情一直激动着,白天心绪难平,晚上夜不能寐。
葛承雍告诉记者,在这次来沈阳的一天多时间里,他已认真地看过两遍“又见大唐”,但仍没看够,这个展览兼具学术和文化价值,入眼入心,还得细品,“看过展览,我感到辽博所藏的唐朝书画文物精品在全国书画收藏领域居于重要地位,也感到唐朝确实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时代,今天全世界都有‘唐人街’,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王小甫认为,传世唐代书画是大唐盛世的历史见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记忆与文化基因,是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又见大唐”虽是辽宁办展,但却具有全国性。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举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个展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有意思又有意义,是值得品尝的一道精神盛宴。感恩大唐,敬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