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中国的故事化拼图

辽宁日报 2019年10月10日

本报记者 史冬柏

提示

5年前的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年来,文艺界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波澜壮阔的实践,文艺中国不断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文艺中国开新局》一书,正是对这5年文艺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际行动及实践成果的系统梳理和集中阐述。作者陈新华等尝试“用故事讲思想”,以鲜活细腻的笔触,生动记录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文艺战线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而勾勒出整个社会文化领域更为宏大的历史性变化。在故事化的拼图里,文艺中国从概括走向具象。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写起

文艺之于中国,地位不可替代。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鲁迅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

近代以来,中国文艺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血肉相连。仅以文学为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命运和诉求便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文学创新风潮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文艺工作者把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把文学艺术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大潮,丹心系国运,妙笔续文脉,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奉献才华和力量。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文艺界呈现出空前团结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火热的文艺创作为实现伟大梦想凝心聚力。

无边光景一时新。电视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永远在路上》等,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电影《百团大战》《血战湘江》、电视剧《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绝命后卫师》、戏剧《雨花台》《西安事变》等,生动塑造革命先辈和模范的光辉形象,弘扬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小说《七层宝塔》关注乡村大地,关切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伦理变迁与邻里道德守望;京剧名家张火丁在纽约林肯中心成功演出全本京剧《白蛇传》《锁麟囊》;上海昆剧团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首次完整搬上舞台并进行世界巡演;曹文轩、刘慈欣等一批中国作家走上国际大奖领奖台……文艺工作者摒弃浮躁,勇攀高峰,不断交出亮丽成绩单。

中国文艺界发生的种种深刻变化,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文艺工作座谈会。文艺中国开新局,新局开启的时针正是从这次座谈会开始拨动。本书从文艺工作座谈会起笔,并以其为主体主线,作者认为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分重要。在我们党的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文艺工作座谈会与延安文艺座谈会遥相呼应。二是文艺论题大众关注程度高。会后,在各类人群间都出现了争说文艺工作的现象。三是有的人对于党的文艺方针的理解有偏差。一些臆测和盲人摸象式的解读,有可能形成对现实的误导。

“全面阐发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的文艺工作方针,以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大众视听。”就这样,这本围绕文艺工作座谈会而构思的作品应运而生。

用故事讲思想讲实践

有的浅尝辄止、内容空泛,有的呆板生涩、不生动不解渴,有的流于口号式表态、官样文章味道十足,有的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脱离实际、不接地气……毋庸讳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类似不深不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要阐述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同样或多或少地面临上述问题。如何做好大众化的“翻译”工作?本书作者在转化上下功夫,尝试将思想理念转化为生动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思想、讲实践。

“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柳青“走红”的故事,贾平凹得到赞扬的故事,李雪健何以自豪的故事,阎肃德艺双馨的故事,牛犇不忘初心的故事……一个个形象栩栩如生,一幅幅画面跃然纸上。文艺中国,在故事里变得越发可视可感。

作者介绍,在表现上,本书采取以故事群立观点体系的办法。所谓“故事群”,就是既努力讲好有关文艺工作座谈会历史背景的故事,又力争讲好有关文艺工作座谈会内容的故事,还注重讲好广大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主张的故事,以实践成效反映理论主张的真理性。所谓立“观点体系”,就是全书共辟六章,前五章分别对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论述的五个问题之一,第六章对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充分阐述的文化自信,以引用和阐述有关讲话原文为纲,以展示有关研究成果和文艺界贯彻落实的实际行动为目,力求全面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及有代表性的实践成果。

不由得联想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当时,该书正式出版仅一周时间,征订发行就达100万册。2017年8月25日,《学习时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评论文章《这部书为何如此受欢迎》,谈到“三个魅力”,即源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源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源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

“事实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文艺中国开新局》反映的时代场景正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所亲历、所熟悉的,没有空洞口号,展现出真实、朴实、踏实的清新文风。

站稳人民立场再开新局

“十一”期间,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爆款,票房一路领跑,上映7天票房就突破20亿元大关。从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来看,这部影片堪称集体创作的一次创新尝试。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既然是开新局,当然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手段。对于这新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本书给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总结回答。比如,“组织化创作”就是一条。“曾几何时,文艺创作是‘独行侠’式的个人修炼和表达,而随着艺术创作手段和技术的进步,文艺创作在许多情况下转变为资源集聚、优势互补的团队创作。”由此,作者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以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为立足点和基础,一个更好的文艺中国,还需要各级文艺主管部门、创作生产单位的统筹规划、协调组织和有力支持,需要提高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为人民服务是艺术家的天职,也是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的根本所在。70多年的历史深刻昭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文艺中国继续开新局,这新局能有多新、有多大,从根本上仍然取决于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的感情有多真、有多深。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其人生中曾经历过一个转变。他在《忏悔录》里说,有一些时刻,他觉得困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生活,该做什么,走到了深渊的面前。而使他摆脱这种绝望感的,是他接近了劳动人民。

王安忆认为,文学创作的社会效益是最重要的,作家要心怀家国,关注现实生活和普通人的生存命运。若在个人的文学世界孤芳自赏,文学的真正魅力无从谈起。

铁凝这样概括:从根本上说,新时代中国文艺就是要认识人、理解人、塑造人,从而将广大的人民从精神上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形成与新时代的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的情感和价值的共同体。真正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他的力量正在于心灵的宽阔,他有能力爱自己,更有能力、有胸怀去爱他人,能够在情感上深刻地贴近和进入那些看似与他无关的广大人群。

本书作者说,以人民为中心,正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钥匙。我们相信,只有拿着这把钥匙,文艺工作者才能真正打开文艺殿堂的大门,真正打开无数人的心门。一切新局面,再开新局面,也都要从以人民为中心这几个字中找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