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狄文君
秋日的辽北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在调兵山市富农水稻合作社的田地中,富硒水稻机收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兀术街街道施荒地村村主任、合作社理事长施立武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今年亩产能达到650公斤,创历史新高。目前,我们的富硒大米已签售了50万公斤订单。年底,合作社社员又能多发钱啦!”
“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有地不用种,到秋就分钱;别看不务农,收入成倍翻”,这是土地入股后,施荒地村农民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大力发展水稻专业生产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全面致富奔小康的新路。目前,富农水稻合作社由2009年的90公顷土地、160万元固定资产,发展到入社社员3217人、入股土地333公顷、拥有固定资产600万元的“国家级示范社”。
村民韩宝明家有1公顷地,过去种苞米一年只能收入5000多元,交给合作社后,年底可分红1.2万元。韩宝明喜滋滋地说:“看到我入股后腰包鼓了起来,当初没入社的街坊四邻都后悔了。”2010年春节刚过,300多户农民要求把自家耕地交给合作社经营。
为向有限的耕地要效益,富农水稻合作社开始尝试耕种富硒水稻、稻田养蟹、稻田养泥鳅的新路子,并注册了商标。他们还采取线上、线下销售的模式,将富硒大米卖到了全国各地,实现了收入倍增。
土地入股催生出“双薪”农民——土地入股每年有固定分红,进城打工、经商额外又增加一笔收入。如今,施荒地村农民的土地已全部交给合作社,村里90%的劳动力都转向了二、三产业。
村民梁海英说:“现在,全村在外打工的有400多人,平均月工资1800元,企业还给办养老保险,老了咱也能和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