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紧挨九门口长城

明末三方势力曾在此地角逐

辽宁日报 2019年10月09日

传统民居中古老的木门。

建于明初的古井。

修复后的点将台遗迹。

传统民居中的门房院内视图。

九门口长城上的一片石关门额。

《临榆县志》中的“九门口图”。

九门口水上长城。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核心提示

站在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村头,一抬头便可以看到西边的九门口长城。由西向东流入渤海的九江河,由北向南绵延起伏的燕山,天然的地貌将一个“关”字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来。新堡子村有很多村民是明代戍边将士的后人,他们继续传诵着这里发生过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

村志

CUNZHI

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

距离绥中县城70余公里,包括新堡子大庄、炮嘴子屯、王家峪屯、新台子屯4个自然屯。现有居民508户,共1751口人。村落原叫镇勇台,因明长城的修建而逐渐形成。

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辽宁省设置绥中县时,这里隶属河北省临榆县第五区管辖。1933年,划为辽宁省绥中县管辖。

2012年至今,划为辽宁东戴河新区李家堡乡,归绥中县管理。村中旅游资源丰富。

山海关大战的 前一天发生了啥

在史料当中,“一片石”三个字的出现与战争有关,而几次规模较大的战争都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

《明实录》记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虏酋打来孙拥众十万屯青城,分遣精骑犯一片石、三道关等处,总兵欧阳安率兵拒却之……知我兵有备,乃遁”。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虏酋都把儿辛爱等拥众数万人……入寇一片石等关”,参将佟登、游击胡尧勋等“帅兵御却之,出关追至芝麻湾而还”。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东虏土蛮黑石炭等纠众万余犯蓟东一片石、黄土岭,参将白文智据墙御之,虏昼夜急攻不克,总兵胡鍞、巡抚温景葵督游击董一元等兵至,协力拒守,贼知我有备,复转攻山海关,不克乃遁”。

当然,包括一片石关在内的整个山海关一带,历史上发生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战争便是山海关大战。这场由明朝末年最强大的三支军队参与的决战,以农民起义军的溃败,清军入主中原而告终。参战双方在战争前后的各种表现直到今天还在引发思考和研讨,既令人扼腕叹惜,又时时让人警醒。

从史料记载看,明末的山海关大战中,一片石关并不是主战场。

《明史·李自成传》中有:“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大顺兵马已经占领了一片石,并且出击关外,其意图是对山海关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

对这一出兵结果,《明史》并没有记述。但是在《清实录》中,记者找到了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清摄政王多尔衮军“踰宁远,次于沙河地方。戊寅,师距山海关十里外。吴三桂哨骑来报,贼已出边立营。摄政和硕睿亲王遂命诸王等各率精兵逆击。遇贼唐通马兵数百人,我前锋兵击败之,生擒二人还。”

清顺治元年(1644年)农历四月二十一,山海关大决战的前一天,大顺军由唐通带领的数百军队出一片石关不久,便被多尔衮军的前锋轻松击败。

唐通原为明朝总兵,居庸关战败后投降,山海关大战后又投降了清军。在《清史列传》中,唐通被列入《贰臣传》,清康熙皇帝曾这样评价:“唐通原系前明总兵官,不能出力,反降顺流贼。后虽投诚本朝,未着功绩。”

老屋朝向敌人进犯方向

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村委会主任石强是一个年仅26岁的青年。他告诉记者,新台子屯名字的由来,跟九门口长城有直接关系。

明代统治者决定修长城,开工时,戍边的将领召开全员大会,他们临时修了一个土台子,将官站在那里做了开工动员讲话。九门口一带长城完工后,土台子坍塌,戍边将士们又修了一个石砌的台子,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的点将台。于是,将官站在石砌的台子上进行竣工总结。

后来,住在这里的人们就把这个石头砌的台子叫新台子,用来同那个旧的土台子相区别。

初入村巷,几户人家的院子门楼经过改造,对开的新漆木门上兽首衔环,青瓦上绿藤垂挂,反映了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过程中,老屋改造时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村路坡度渐大,记者眼前重新出现了山里人家才能看到的石墙、石路。在不知不觉间,古老的村落将刚刚经过的喧闹世界隔绝开来。

村民苏洪国跟同村的人合住在一个年代久远的大院落里。改造过的房屋的传统构造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里面的设施已经极具现代感,显得古朴、简洁、干净。

苏洪国多年来一直在上海做生意,如今特意回到家乡休养身体,他说:“住这房子当然舒服了,我把上海的房子都租出去了。”

站在大院当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个由一排正房和两排厢房组成的四合院。在这样的布局当中,苏洪国的房间处在大院的厢房位置,因此记者随口说:“能不能到正房去看看。”

苏洪国的爱人说:“按老房子看,那五间房是正房,但是现在看,一般都说我们住的这几间房才是正房。”

记者站在院里回想了一下所走过的路线,猛然间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了。

在多数古村落中,经常看到的北面靠山、南面临溪的房屋选址规律在这里不适用。燕山山脉大体呈东西走向,但是到了李家堡乡一带突然向南转折,山脉转而呈现南北走向。这条山脉在新堡子村这一带出现一条裂谷,或者说山脉被由西向东流淌的九江河冲开一个缺口,在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隘口。

在这个隘口附近,九江河的北岸通常是人们认为的宜居之地,可是那里山势陡峭,难以找到地势平缓的开阔地构建家园。

河南岸山势坡度较平缓。不过,在那里建房与背山向水朝阳的传统观念有些冲突。这种不得已的选择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新台子屯是因九门口关隘才出现的村落,这跟传说村里居民有很多是明代戍边将士的后代相呼应。

有关资料中介绍,新台子屯坐西朝东,走到村落的高处往下看,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是那几座青砖灰瓦的老房子所在的院落是沿着山坡坐西向东,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以囤顶房为代表的村居却是悄悄地调了个头,转向了南方。

九门口长城所在的关隘古代称一片石关,是明代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而设立的。从新台子屯的位置观察,当年的来犯者往往从东边的谷口方向杀过来。那几处沿山坡依次向上,朝东而立的老屋,至今看来,可以直面敌人,有着时时保持戒备的意味。

古关收留过明朝开国大将后人

根据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改造的主村路,在新台子屯呈“n”字形穿过,正好跨过山脊。

转过山脊到了西面的山坡,大名鼎鼎的九门口长城便横亘在两三百米外。长城上面的游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身旁的石强轻声说:“一年上百万的客流,都是一日游,能让他们在这里多玩两天、住两天该有多好。”

石强转向记者:“我们这里除九门口长城,还有很多值得看的风景。”他指向对面的山峰,那里有一个长城敌台。“我们称那个敌台为望海楼,在那上面晴天可以看到远山和大海。”

沿村边公路向东,那里有一座复建的古寺,名为碧云寺。

引起记者注意的是,在九江河北岸,研究人员结合史料记载,复原了民间传说的“耿花子墓”。

传说中的耿花子,本名耿国才,他本人虽然没有什么建树,但他的先祖却是明朝重要的开国将领——长兴侯耿炳文。

对于耿炳文,《明史》中有传。他早年随父从军,跟随朱元璋起兵反元。他的战功是在与张士诚的长兴争夺战中立下的。据《明史》记载:“取广德,进攻长兴,败士诚将赵打虎,获战船三百余艘,擒其守将李福安等,遂克长兴。长兴据太湖口,陆通广德,与宣、歙接壤,为江、浙门户……张士诚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师来争。炳文奋击,大败去。久之,士诚复遣司徒李伯升率众十万,水陆进攻……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已而士诚大发兵,遣其弟士信复来争。炳文又败之,获其元帅宋兴祖。士信愤甚,益兵围城。炳文与费聚出战,又大败之。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

连续10年,耿炳文带领一支偏师,坚守长兴,以少胜多,成就了“善守将军”的大名。

朱元璋称帝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将耿炳文跟大将军徐达一同列为一等。《明史》载:“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这位明朝开国大将不仅善于防守,保存自己的本领也是相当高强。

那么这位明朝重臣的后人怎么变成乞丐了呢?

耿国才墓志这样讲:“国才幼通经籍,性豪迈,孝友姻睦,著闻乡里。明季见辽事日非,乃决计不求仕进,挟重赀入关,游燕、齐,任侠结客。崇祯间,适至山海关东北三十里一片石,爱其山水幽胜,遂侨寓焉。会因时事多艰,忧郁成疾。”就是说到了耿国才这一代,耿家人已经到了辽东,因为看到辽东要守不住了,就带着钱财进关游玩,后来看好了一片石关(即九门口长城)这里的山水,便留在了这里。

既然被传为耿花子,当年死后应该是被人草草葬掉了。

但是耿国才有一个儿子名为耿焞,流落到湖北一带,后来追随清军平定江西,担任过布政使、巡抚、总督等官职。功成名就之后,耿焞千方百计寻找失散的父亲,终于在一片石这里找到了父亲的墓,于是在顺治八年(1651年),为父亲请求封赠,并大修墓园。耿国才死后被顺治追封为通奉大夫、山东布政使。

一个墓园,传承了几百年的前朝往事。明朝开国将领中最善防守的耿炳文的后人流落至此,似乎埋下了这里将要燃起事关明朝江山的攻防大战的重要伏笔。

九门口桥洞 一度减为六孔

历史上,九门口长城因为水患,多次被冲毁。

清抚宁知县刘馨在《重修一片石九门口水门记》中记有:“山谷虽峻,泽匪江河,每夏秋间或山泉泛滥,或霪雨淋漓,则众山之水汇为一流,其汹涌澎湃弗减万壑之赴荆门也,不宁唯是时。而雨毕水涸,樵采者、负贩者又咸利用往来,以故多历年所易为倾圮。”

在刘馨的记述中,人们平日里看起来挺温驯的九江河,到了汛期水势很大,这是九门口长城500多年来经常损毁的原因。

对于九门口长城的修建年代,史料中并没有确切记载,现在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修边时修建的。

在史料当中,九门口关又被称作一片石关,在由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地学家顾炎武编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明洪武十五年就出现了“一片石”的关名。此后九门口和一片石在史料中形影不离。

清康熙年间的《抚宁县志》收录了刘馨《重修一片石九江口水门记》,其中记有:“有名一片石者,雉碟鳞次,巍然其上者,长城也,城下有堑,名九江口,为水门九道,注众山之水于塞外者也。”

也就是说,到那时还可以看到一片石关在九江河上有九个水门。但是这种情况在清末发生了变化。

《光绪永平府志》中记有“一片石关……东西门各一,其西门额曰‘京东首关”,东门外为边城关,正东向又折而东南直抵角山之背,复设正关门六以泄水,合之凡九门云”。

也就是说,到了清末,九江河上只剩下了六个水门,加上九门口关城的三个门才凑成了九门的数字。

不仅如此,当时的人们还留下了一幅示意图,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人,当时那里的一片石关只有六个水门。

在1929年出版的《临榆县志》中,重复了这一记述,并且记录了九门口长城当时的情况:“今已半圮,守兵筑黄土墙补之,高三尺,上披荆棘,拦行人出入。东南隅辟小水门一,以泄山水,与内城之南水门隔河相映。”

上世纪80年代,辽宁省出资修复了九门口长城。

2002年11月,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记者手记

SHOUJI

“得到村民的支持难吗?”新堡子村年轻的村委会主任石强抛出了一个设问。顿了顿,他又说:“我觉得不难,干事就行了。”

石强最近一直忙着修村里的道路,微信朋友圈晒图中也有修路的场面。新堡子村有2万亩果园,100余万株果树。他说:“路不好意味着什么?现在水果到了收获季节,运水果的车这么一颠,水果就会碰撞,双双带伤,两个苹果按现在的价格计算,坏掉的就是3元钱。那么把路修好了呢?”

传统村落,建筑是年深日久的,但是生活在当中的却是我们同时代的人,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富裕、发展的梦想。

“让远方的客人在这里多玩上两天”,对于这个既丰富了人们的旅游文化生活,又能增加当地村民收入的美好梦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千方百计出谋划策,并且真诚祝愿它能早一天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