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辽宁 幸福之基

辽宁日报 2019年09月29日

(上接第一版)“现在患者在我们医院也能接受三甲医院专家‘面对面’诊疗,免去了奔波之苦。”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刘少春说。

70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群众就医感受不断改善。

“原来百姓到医院看病,需早早赶过来排队挂号,之后还得排队付费、做检查……现在用手机就能够完成预约挂号、缴费,预约时段可精准到一小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部主任罗钢说。

改变的不止一家医院。全省124家三级医院都已开展预约诊疗和优质护理服务,235家医院通过网络、微信等开展分时段预约挂号服务,170家医院提供移动支付方式结算、检查结果查询和推送服务。

自此,百姓看病就医,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从“大病返贫”到“医有所保”

9月6日,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病房走廊,肺癌患者李女士一边向记者展示缴费单,一边感慨地说:“我现在开一个月的靶向药1641元,个人只付722.04元。多亏这药纳入医保了,一个病友以前吃这药一个月要1.6万多元。”

“靶向药物虽能有效对抗肺癌,但在十多年前刚刚研制出来时,价格极其昂贵,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辽宁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白维君说。

最近几年,我省不断扩展医保药物目录,将所有的化疗药和大部分靶向药纳入医保目录。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沈阳和大连成为试点地区,一些靶向药物大幅降价,极大减轻了患者负担。

70年来,我省先后经历了公费医疗、自费医疗、医疗保险等阶段。如今,我省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医保报销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左右。

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针对“一场大病、一家返贫”现象,我省在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实行大病保险。今年,我省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最低支付比例由50%提高到60%,确保医保扶贫对象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全覆盖。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在国家原有确定的22种基础上扩大到34种。

为解决群众异地就医跑腿垫资的问题,我省在全国较早实现了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截至去年10月底,全省累计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9.9万人次,支付医疗费用23.26亿元。

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的“幸福网”越织越密,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成为历史。

从“忍病”到“防病、治未病”

“一到换季就反复感冒,有时候还感到疲劳、气短,女儿带我体检又没查出啥毛病,最后给我挂了这个治未病科的号,说是调理身体,没病先防着。”9月9日,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科门诊,尹女士虽然嘴里数落着女儿“没病找病”,但还是决定来找医生看看。

从忍病、治已病,到防病、治未病,尹女士母女两代人在看病就医上的“分歧”,恰是人们健康观念转变的真实写照。

转变,源自个人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省卫生健康委倡导的科学进行健康管理逐渐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概念。

今年62岁的赵素琴家住沈阳市浑南区,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特别关注健康养生,学习有关中老年人合理膳食、运动的知识,尽量少生病、少去医院。

百姓健康理念的转变,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辽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省坚持以预防为主,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仅提高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还组建1.35万个家庭医生团队,为百姓提供全面、连续健康管理,推动居民健康方式从被动医疗向主动预防迈进。

沈阳市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医生陈瑶是家庭医生团队的一员。她每天除了为患者看病,还要不断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为辖区内的重点人群讲解如何合理用药;定期进行随诊,对辖区的重点人群进行分类医护服务,实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

从被动医疗到主动预防,带来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辽宁的人均期望寿命从1994年的72.6岁提高到2017年的78.88岁,城乡居民三大健康指标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水平。

风起正扬帆,策马启新程。推进健康辽宁建设,让人民群众“少得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共享振兴发展成果,辽宁劈波斩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