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指引 实干作答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和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一周年之际
辽宁日报 2019年09月28日

宁新平

(一)

多彩金秋正好看,千里沃野五谷香。

转眼间,又一个四季轮回。

千古悠悠,一年的长度,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于辽宁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个短暂一瞬,却将深深地镌刻在时光的河床上。

2018年9月,在我省经济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他深情牵挂的“白山黑水”。辽宁,是总书记东北三省考察调研的最后一站。

在沈阳主持召开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从世界看东北、从全局看一域,从历史看现在、从未来看当下,明确提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深刻剖析东北存在的“四个短板”,强调要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为辽宁把脉开方、掌舵领航。

思想的伟力,推动着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辽宁实践。

一年来,全省上下往深处学、往实里做,向难中进、向高处攀,播新理念之“种”,开高质量之“花”。

从“1+8”系列文件的顶层设计,到基层一线的“细密针脚”;

从“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的方案出台,到劲吹城乡的“头脑风暴”;

从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的安排部署,到各地区各部门的“挂图作战”;

……

上上下下,事事处处,点点滴滴,无不闪耀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光芒。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辽宁经济在2018年实现稳中向好基础上,今年以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为近年来“年中”与“年终”两个节点的最好水平。

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一道关乎国家战略全局的时代考题。辽宁,落笔千钧重,实干写华章。

(二)

总书记要求的“六项重点工作”之首,是改革。

改革之于辽宁,是个沉重而紧迫的话题。

曾经的痛,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初,曾拥有着无限骄傲与荣光的“辽老大”,却在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之时深陷“东北现象”泥淖。

那时起,被市场“猛击一掌”的辽宁人,一直在努力摆脱计划经济的禁锢与束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然而,“改革的步伐”仍未跟上“飞奔的时代”。特别是当中国经济迈进由“量”向“质”转变的关口,我们再次出现一系列“不适”。辽宁,亟须新一轮“闯关”。

但谈何容易。从改革的阶段来说,“低垂的果子”基本摘完;从改革的对象来说,“改手中的权,革自己的命”,要动奶酪、碰利益,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可想而知。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改革,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担当。

这一年的辽宁改革,既有木板上“拧螺丝”的统筹协调,又有乱麻中“找线头”的重点突破。省委、省政府敢闯敢试、敢破敢立,聚焦“三个下功夫”“五个有利于”,纵深推进、次第开花。

营商环境。修订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全国首部“最多跑一次”省政府规章,向法治化再进一步。8890平台,撤并、并行整合热线799条,所有诉求一个号码“拨拨就灵”,为实现营商环境“时时好、处处好、人人好、事事好”点亮民间的“监督探头”。

结构调整。依法依规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落后水泥产能,出清300户“僵尸企业”。产业“笼子”,“笨鸟”去、“俊鸟”来,上半年,全省新增“个转企”8017户、“小升规”501户。

机构改革。元月,一场动员大会,吹响此项改革“向县延伸”的号角。职能交叉不清,区域特色不明,严重混编混岗等问题将有效解决。

乡村振兴。始于去年的县乡“分灶吃饭”,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截至今年8月末,全省乡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3%。

国有企业。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动“大锅饭”,搬“铁交椅”;携52个混改项目,走进江浙沪,推出“待嫁女”,引来“好郎君”。新体制激发新活力,今年上半年,全省25户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分别增长11.4%、11.7%。

民营经济。首评民企百强、督促政策落实,政企银“三方联动”、打造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减税降费“大礼包”,移“三山”破“三门”,再显空前决心。“为灰姑娘送水晶鞋”,换来民企更优美的舞姿。前7个月,全省民间投资增长5.1%。

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辽宁改革,挂上“加速挡”,按下“快进键”。

(三)

100万、1000万、4000万。三年来,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一飞冲天”的销售业绩,令业内瞩目。问其原因,企业负责人说:3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是我们的王牌。

壮龙之“壮”,绝非偶然。辽宁,坐落着1700多家科研机构、115所普通高等院校,有52位两院院士、176位“千人计划”专家、460余万技术工人。无疑,这里是创新创业难得的沃土。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带来的新陈代谢的速度、激烈竞争的程度,均前所未有。于辽宁来说,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创新,已成转型升级的“初始条件”。要抓住这一短暂的“窗口期”,我们必须比自己更快、比别人更快。

“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辽宁牢记嘱托,面向未来,装点今朝。

创新是个生态系统,招不来、引不来,只有通过顶层设计,增强其系统性、整治性、协调性,才能打破条块分割的“孤岛现象”,实现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充分涌流。

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成果转化。一年来,我省打通“点”、串成“链”、聚成“片”、扩大“面”,引导分散化、碎片化的创新要素“百川归海”。

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每个项目平均支持强度1000万元,专攻科研“厚木板”。目前,首批39个项目已相继获批,预计研发总投入15.6亿元。

出台《科技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首设“种子基金”。“好政策”滋养“好苗子”,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7%。

印发《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为人才“加椅子”“留位子”“搭梯子”,让他们有“里”有“面”、名利双收。2018年,全省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516位。

新则活,新则通。辽宁,烦恼中成长,阵痛中蝶变。

(四)

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重在“全面、全方位”,难也在“全面、全方位”。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