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辽宁日报 2019年09月27日

(上接第四版)

高瞻远瞩,举旗定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我国民族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

春风化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少数民族群众,鼓舞各族儿女奋发图强、共奔小康

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温暖大家庭,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都能感受到来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

多次深入民族地区为发展把脉问诊,通过多种方式同各族各界人士交往交流,诚心诚意跟少数民族群众交朋友……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着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安危,带头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衷心爱戴。

少数民族群众的奔小康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

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大凉山腹地的四川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走进贫困家庭,同主人亲切拉家常,询问生活过得怎么样,发展什么产业,收入有多少,孩子有没有学上……

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走进土族贫困户吕有金家,强调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

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辩证指出,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极大促进。这几项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一并研究、同步推进。

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

“咱们新疆好地方,民族团结一家亲”,在给库尔班大叔后人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库尔班大叔的后人同乡亲们一道,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

“做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来自西藏林芝的格桑旺久,曾作为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现场聆听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

格桑旺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老朋友”。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他家,和一家人一起喝酥油茶,唠家常,详细询问格桑旺久母亲的身体情况。“就像是一位慈祥的家里人,让我们感觉同党中央很亲,跟他的心很近。”格桑旺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民族地区的交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同来自民族地区的代表有两段生动的对话。

3月5日,内蒙古代表团。

“总书记,牧民们发自内心地欢迎您到我们嘎查来!”通辽市扎鲁特旗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代表向总书记发出邀请。

“到你们嘎查路怎么走啊?”总书记接过话头,饶有兴致地问。

“飞机,高铁,都可以。”吴云波快人快语。

“从北京怎么过去?给我指指路。”总书记又问。

“可以坐飞机到我们通辽机场,我们开车去接您,通了高速,现在路很好走。”吴云波话音未落,会场已是欢笑一片。

3月7日,甘肃代表团。

“我依然记得2013年2月3日,您沿着陡峭山路来到布楞沟村。”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吹麻滩小学的董彩云代表告诉总书记,“我的家乡还没有高速公路,我们也想通高速公路,加快家乡的脱贫致富。”

“甘肃还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县有多少?”总书记问坐在身旁的甘肃省负责同志。

“甘肃一共86个县区,还有31个县不通高速,40多个县还没建过铁路。现在有规划,正在和有关部门对接。”这位负责同志回答道。

关切的语气、细致的询问,展现的是一位大国大党领袖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深切关怀。

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切。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边,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在洱海边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今年在内蒙古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顶着烈日,沿着崎岖的护林小道,走进林区,察看林木长势。总书记叮嘱护林员们,要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

青海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在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地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必须加强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

在内蒙古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黑龙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习近平总书记赞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在云南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白族传统民居,称赞“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发展,在内蒙古大学,鼓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在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时致信祝贺,希望学校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亲切的关怀,殷切的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和厚望,使少数民族群众受到巨大鼓舞,积聚起磅礴的力量,共同谱写着我国民族事业新篇章。

阔步前行——各族儿女正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大团结大发展旗帜高高飘扬

从云南贡山县城出发到独龙江乡,沿群山盘旋而下,一座漂亮、现代的江边小镇让人眼前一亮。

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灰顶黄墙的独龙民居、整洁的街道如同一幅画卷,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与世隔绝的“贫困孤岛”。

如今,独龙江全乡千余户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草果、独龙蜂、独龙牛、独龙鸡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遍地开花。

又一个少数民族赶了上来!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的重要论断,极大鼓舞了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他们正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乘着政策东风,朝着美好生活奔跑前行。

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就。

吉好也求,习近平总书记到大凉山时看望的彝族贫困群众之一。他曾经的家,人畜混居、四面透风。

如今,吉好也求搬进的新房子有单独厨房和洗手间,每天洗脸、刷牙成了家里人的好习惯。村里发展起集体经济,吉好也求在里面打工,家里还种土豆和养牛,收入增加了不少。

吉好也求的变化,正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就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3121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60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8%下降到4%。

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在交通、通信、电力、饮水、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取得长足发展。以交通为例,民族八省区公路里程达118万多公里,铁路里程达3.6万公里,高铁里程突破5000公里。兰新高铁、墨脱公路、独龙江隧道等,既是发展工程、民生工程,更是民族团结工程。

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提供的数据,2013年起,累计投入到民族八省区的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279.3亿元,占同期全国资金总量的44.3%。2018年,在中央财政专项扶贫新增资金中专门安排120亿元用于“三区三州”,占全国新增资金的60%。

团结互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库尔班大叔的女儿托乎提汗·库尔班今年已是90岁高龄。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成了她家里的“传家宝”。老人说,传承红色家风,在天山南北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最好的感恩。

托乎提汗·库尔班老人的小儿子依明江·艾萨是一名村支书。“村民们知道我是库尔班大叔的外孙,都特别信任我,总书记回信要我们共同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作为村支书,我要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日子。”他说。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深度广度推进,紧紧扭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拓展领域、丰富载体、完善机制,更加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指引下,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不断改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生态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民族地区深入人心。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的家就在洱海边。4年来,他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每天都注意观察洱海水质的变化。“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打扫滩地上的生活垃圾,打捞近岸的死亡水生植物和水藻。”李德昌说。

近几年,一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打响。为达到治理效果,大理还请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为洱海“把脉”。

如今的洱海,变清了、变美了。今年前5个月,洱海全湖水质均为Ⅱ类。

“希望总书记再来大理,再来古生村。看看我们的生态环境,看看洱海的变化。”李德昌期待着。

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精神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根扁担喏由喏哦,依弯喏。哟哦嗨啵依弯是勒学,哟哦嗨啵依弯是勒学,哟哦依弯喏。”这首融合了汉、羌两族语言的民歌《一根扁担》,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各族劳动人民中间口口相传。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居住着震后搬迁过来的各族群众,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交织。通过一曲曲脍炙人口的羌歌、一支支优美欢快的羌舞,全县各族群众相知、相容、相生、相成,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彼此原本陌生的心在逐渐接近相通。“现在的北川,有的汉族群众羌歌唱得比少数民族群众的还要好,大家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增进了感情。”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赖俊介绍。

如今,哈尼梯田、花山岩画等14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历史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回族花儿等15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均超过1/3。

教育事业关乎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关乎每个少数民族家庭的希望和未来。2018年底,全国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3009.4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9%;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比2015年提升了6.7、1.2、1.8和8.1个百分点。

……

深深期许,凝聚砥砺前行勇气;殷殷关怀,温暖各族人民心田。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56个民族的团结和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族儿女撸起袖子加油干,携手奋进新时代,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记者 王 琦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