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法库县叶茂台镇叶茂台村

辽代萧氏家族曾在此建州筑城

辽宁日报 2019年09月27日

千年采石场。

外地客商在清点当天收购的毛驴。

叶茂台七号墓发掘现场。(资料图)

占地600平方米的“中华枫王”。

从圣迹山鸟瞰叶茂台。

制作香油的小磨。

当地传统民居。

本报记者 吴 限 文并摄

核心 提示

这里曾经有过金戈铁马的铿锵,城郭相望的繁荣,见证了辽朝的兴衰。

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今天的叶茂台依然灿烂——圣迹山上留存着不朽的圣迹;辽墓群里埋藏着中国北方文明的密码;古枫林和马市诠释着古老的契丹风情……这里处处流传着民族融合的传奇。

辽代时,萧太后家族聚居于此

说起叶茂台这个名字的由来,对当地历史颇有研究的法库县叶茂台镇中学退休教师刘学中告诉记者,这还得从村西头的圣迹山讲起。早些年,叶茂台人将其称为“西山”或“北山”。直到1976年的春天,因为辽代宰相萧义墓志铭的出土,才知道此山在当时叫“圣迹山”。此后,这座山恢复了它千年前的旧称——圣迹山。

所谓“圣迹”,是指“往古圣人的遗迹”。据民间传说,当年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与皇后述律平游巴尔虎山路过此地,发现这座山虽然不高,但走势奇伟,林木葱茏,更有山南便利的交通和迤逦的辽水,引得帝后大加赞赏。从此,因有“先帝”踏足之故,这座山则被称为“圣迹山”,而圣迹山周边也成为萧氏后族的聚居之地。据《辽史》记载,法库境内住有皇后述律平之兄萧敌鲁、其弟萧阿古只的后代。

辽代,耶律与萧氏两大家族世代联姻,萧氏女性中有数人为皇帝后妃,男性中有数人娶耶律皇族公主为妻。其中,太宗靖安皇后萧温、世宗怀节皇后萧撒曷只、景宗睿智皇后萧绰、圣宗仁德皇后萧菩萨哥和钦哀皇后萧耨斤、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天祚皇后多里懒和贵妃萧师姑等,皆为萧敌鲁兄弟的后代。从此,居住在法库的萧氏家族建州筑城,从事手工业和农业生产,境内城郭相望,市井繁荣。

圣迹山并不高,海拔203米,但却应了那句“山不在高”的古话,自古以来就充满了神奇的魅力。资料记载,这里早在7000万年以前,地势平坦,气候炎热,森林茂密。大约到了1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发生了一次较大的运动,形成了这里的山脉与丘陵,圣迹山应该是那个时期形成的。到了距今1万年至5000年之间,此地有了人类活动遗迹,考古发现证实,这里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到了辽代,法库地区成为萧氏后族聚居地,尤其是圣迹山成为萧氏家族祖茔之后,这里变得更为神奇和神圣。

圣迹山虽然不高,也不险峻,记者登上山巅之后放眼四望,却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山顶上,满是铁锈般颜色的巨石,虬曲敦实的老鸹眼树一丛丛倔强地从石缝中长出,一任山风吹打,自是风骨棱棱。站在巨石之上观察,此山由西向东,承医巫闾山山脉,虽没有突兀的山峰,却逶迤数里。所谓“西山”和“北山”,实为一转折的山岗。而这山岗看上去犹如一条蜿蜒的卧龙,南端较高的小山峰似为龙首,低矮的岗丘似龙身与龙尾,整体形成一条“龙脉”,而萧氏家族墓群则在“龙脉”之南坡。

据法库县志和法库地名志记载,因为圣迹山是萧氏家族祖茔地,山下村庄的名字也带上了神秘色彩。清光绪年间,因此地坟茔四布,植被得到很好的保护,山林茂密,成群的山禽野兽出没其中,尤其是有一种叫作鸱鸮的鸟在此聚集,夜夜鸣叫。这种在《诗经·豳风》里就描写过的鸱鸮鸟头大如猫,嘴短而弯曲,专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虽然它对农业有益,但因其夜间觅食,叫声骇人,所以民间俗称“猫头鹰”或“夜猫子”。又因为这里靠近柳条边的边台村,村以鸟名,山下的村庄也就叫成了“夜猫台”。

民国初年,法库设县,觉得“夜猫台”名不太雅,于是依据此地树木繁盛,则谐音改为“叶茂台”,取根深叶茂之意。

村志

CUNZHI

法库县叶茂台镇叶茂台村

位于法库、新民、彰武三地交界处,全村有村民1236户、4401人。

考古发现,距今1万年到5000年之间,此地有人类活动遗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到了辽代,法库地区成为萧氏后族聚居地,尤其是村西口的圣迹山,成为萧氏家族的祖茔地。历史上,此地一直是各民族的军马交易之地。目前,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

古石场和马市

自古以来,在叶茂台当地就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进法库门,一半牲畜一半人”。叶茂台村地处科尔沁南缘的法库县,是内蒙古地区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多年来,来自草原的牲畜在法库交易或者从法库经过去内地交易很频繁。随着名声越来越大,这里也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

叶茂台村村委会主任李刚说,叶茂台的牲畜市场形成于辽代中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时叫“叶茂台马市”。由于叶茂台地处辽西北,水草肥美,气候适宜,最适合驴马等牲畜饲养,辽国就在这里建立了牲畜饲养场和交易市场。每到春秋季节,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宋人皆来此交易,并举行品驴、赌驴、赌马和赛马等活动,促进了民族融合。辽代以后,这里成为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以驴、马、骡为主的牲畜交易集散地,延续至今。

目前,市场每周交易一次,客商主要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西、江西以及新疆和云南等地。泰国、越南、韩国等国际客商也来这里交易。赶上旺季,每周上市驴、马、骡在5000头左右,成功交易量3000头左右。年交易量在15万头以上,全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2015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优秀示范市场”。

与古枫林和马市相比,圣迹山上的古石场更让记者惊叹。在李刚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圣迹山脚下的遗址,再向上走100多米,一片恢宏的岩石引起记者注意。岩石千奇百怪,有的像盘龙,有的像走兽。刘学中告诉记者,这里是一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采石场。站在采石场遗址前抬头望,石壁上斧凿的痕迹清晰可见,若干个漏斗状的大型石洞,引起参观者的惊叹。

刘学中介绍说,这里曾经有过剧烈的地质活动,最少有两次火山喷发。山崖最顶层的红色石头,就应该是第二次火山喷发造成的。

“你看这些整齐的石印,都是用凿子一点儿一点儿凿出来的,不是用炸药炸的。个别山洞很深,差不多有二三十米。”刘学中说,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石头质地比较软,适合做石器。大约从辽代开始,人们大规模地从这里开采石料,目前已发掘的辽墓群的建筑石料大多取材于此。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还在这里开采石头凿马槽子、垒房子。

千年古枫林

到叶茂台村旅游,不能不看,更不能不说那片著名的古枫林。

有上千年历史的叶茂台圣迹山五角枫林,被称为研究辽代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今,形成了全国独有的千年五角枫风景区。

叶茂台村古枫林,位于圣迹山西侧,与著名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辽墓群保护区隔山相望,占地400余亩,有枫树1000余株,其中,有百年以上树龄的达400余株,最古老的枫树王的树龄已近千年,树冠面积达600平方米以上,古枫胸围是4.07米,要三人才能环抱,被称为“中华枫王”。是全省唯一的千年五角枫。法库人尊称这棵最古老的千年五角枫为大辽古枫。

关于这片古枫林的种植年代,沈阳农业大学教授王琦介绍说,枫树有耐干旱、耐低温和耐贫瘠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特征,千年古枫一般止步于科尔沁草原南段的沙漠地带。在雨水相对丰沛的辽南和辽东也少有枫林的踪迹。所以,叶茂台这片古枫林,是离科尔沁沙漠最远而且顽强成活下来的唯一五角枫林,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

王琦说,枫树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寿命较长。辽代北府宰相——萧义家族把墓地选在圣迹山的枫林处,就是寓意萧氏家族的后人兴旺发达,因此不断地栽植枫树、保护枫树。元、明两代,这片古枫林继续存在。到了清代,汉人大规模移居到叶茂台。公元1726年,西头台子村侯氏家族祖先侯宪章从北京小西山移居到西头台子村,把墓地也选在了这片枫树林内。他告诫后人要保护好这片枫树林,不得砍伐,并要年年栽植枫树。几百年来,西头台子村侯氏家族一直在保护这片枫树林,使得这片枫树林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现在辽宁境内面积最大、最古老的枫树林。

就在记者前往观赏这棵千年古枫时,看见远处一位老人赶着一架毛驴车,拉着水桶,在山道上慢悠悠地行进。他把毛驴车停在古树边,取水浇树,这情景让记者明白了这里之所以能保留下全国唯一一棵千年五角枫的答案。

自2014年10月起,法库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沈阳法库圣迹山千年古枫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目光。深秋的古枫林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五彩斑斓,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引人入胜。

记者手记

SHOUJI

到叶茂台一游,一定要到叶茂台当地农户家品尝地道的驴肉美食,这样才算不虚此行。在叶茂台,驴肉美食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当驴因体弱年老或受伤等原因不能劳作时,人们不舍得丢弃,便烹煮其肉以果腹。渐渐发现驴肉味道特别鲜美,一时食驴成风。叶茂台烹饪驴肉的方法也花样翻新。因东北天气寒冷,当地人尤喜食驴肉锅,此地流传“千年玲珑辽滨塔,百香辽州驴肉锅”之说。驴肉锅味道细腻鲜美,清朝时,驴肉锅发展到鼎盛时期,甚至走进皇宫,成为权贵的宴席主菜。

在叶茂台村,一般只有过年过节或者贵宾拜访、姑爷上门才做驴肉美食,只有自家做的驴肉锅摆上餐桌,才是叶茂台村村民最高级别的待客之道。如今,叶茂台村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花生、驴肉、小磨香油、杂粮、地瓜、苹果等特产,已成为辽宁省的畅销产品。依托丰富的历史遗存、便利的交通和独具特色的餐饮及多种经济,精明的叶茂台村村民殷实了家底。现在,村里有五六家是千万元户,而百万元户更多。

今年6月,叶茂台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蒸蒸日上的叶茂台村正在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名村。

圣迹山是辽代萧氏家族祖茔地

叶茂台村真正闻名而惊世的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1974年4月的一天,叶茂台村村民赵鹏权、郑国双在当时还被叫作“西山”的山坡上拉石头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墓葬。很快,考古工作者来到叶茂台村西山,对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考古部门将这座墓葬命名为7号辽墓。发掘后出土了“棺床小帐”、绢轴画“深山棋会”“郊原野趣”、双陆棋、千年古酒和30余件陶瓷等辽代罕见文物。出土文物之丰富,震惊考古界,叶茂台7号辽墓的发现入选当年“十大考古发现”。

1976年4月,叶茂台村的“西山”上又发现了辽代北府宰相萧义的墓葬,其中出土的萧义墓志铭不仅详细记载了萧义的生平,也为研究辽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葬俗等,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同时也揭开了圣迹山之谜。

据萧义墓志铭记载,萧义“葬于辽川之右,圣迹山阳,祔先茔也”。显而易见,叶茂台村的西山、北山,辽国契丹人称之为“圣迹山”,是萧氏家族的祖茔地。由此得见,圣迹山恢复原名,有赖于萧义墓的发现。“如果不是墓志铭上‘圣迹山阳’这几个字,可能圣迹山的名字将永远湮没在历史深处。所以谈圣迹山离不开萧义这个人。”刘学中说。

综合《辽史》和萧义墓志铭的记载,我们可以对墓主人萧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萧义,字子常,又名萧常哥,生于辽国兴宗皇帝耶律宗真重熙八年(1039年)。其曾祖父萧恭,担任过林牙、夷离毕、平章事等官职;父亲萧宗石,壮年而逝。《辽史》卷八十八“萧常哥传”记载,萧义身材魁梧,平素寡言少语,30多岁就担任了“祗候郎君”官职。尽管“祗候郎君”仅为部族下级官员,但却是萧义人生的转折点,他从此踏上了仕途,当上了辽代第八位皇帝道宗耶律洪基的“扈从巡狩”,负责皇帝外出时的警卫。

这位道宗皇帝不分邪正,致使朝廷中阿谀小人得势、奸佞当道。耶律乙辛借机独揽了北枢密院大权,又加授太师,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此人善用阴谋,极尽诬陷贤良之能事,造谣惑众,栽赃陷害,最终以“《十香词》案”害死了辽代最知名的文学家宣懿皇后萧观音。第二年,又加害了萧观音的儿子,辽国太子耶律濬。不久,耶律乙辛等奸党被诛,太子耶律濬获昭雪。辽大安七年(1091年),耶律洪基命皇孙、耶律濬的儿子燕王耶律延禧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管北南院枢密使,从此确立了耶律延禧继承大统的地位。萧义则于此时先后任“本族将军”“松山州刺史”“东京四军副都指挥使”等职。寿昌二年(1096年),萧义次女师姑入宫,嫁给燕王耶律延禧,封为“燕国妃”,即后来天祚皇帝耶律延禧的赞瑞德妃。

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道宗皇帝耶律洪基到混同江游猎,驾崩于行宫。耶律延禧继承皇位,成为辽代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萧义则加封为“太子太师”“国舅详稳”、辽兴军(河北卢龙)节度使,再授“平章事”。乾统五年(1105年)春,再拜为“北府宰相”,掌控辽国军政大权,获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与地位。

历史有时会有着惊人的巧合。耶律延禧与中原地区的宋朝皇帝赵佶同一年继承皇位,也同样地疏于朝政,致使纲纪废弛,国势渐衰。萧义虽为北府宰相,却也无法扭转辽国的危机局面,加之他已年逾古稀,力不从心,于是两次上表请求辞职,交还官印,但均被天祚帝驳回。天庆元年(1111年),萧义第三次上表请辞,耶律延禧才不得已应允了他的请求。回到故乡的萧义不久就病逝于家中,享年73岁。

据萧义墓志记载,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二年(1112年)农历三月十三,萧义被埋葬在辽河北面的“圣迹山”南坡上。1125年,辽被金所灭。

刘学中介绍说,从1974年考古发现开始到2004年,在叶茂台圣迹山上,共发掘出23座辽墓。而萧氏祖茔在此地还有多少秘密,世人难知。

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茂台村也依仗丰富的历史遗存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这里几乎是一代历史的标本,古老的历史文化在此化作一片永恒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