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参与“跑黄河”。
隋唐古城遗址示意图。
隋唐古城遗址。
正月里,村民在“跑黄河”。
正月里,新地村在耕地上布置“黄河阵”。
新地村传统民居。
马凤玲在检查蜂箱。
本报记者 商 越
核心 提示
群山环绕的新地村地处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的山山水水和淳朴民风:背靠的大青山有漫山遍野的野杏树,山上留存一座隋唐古城遗址,古老的砖瓦默默讲述着金戈铁马的往事。而“跑黄河”年俗每年都会吸引2000多名外地人参与,展现出当地村民奔向美好生活的那股精气神……
村志
CUNZHI
朝阳县西五家子乡新地村
位于朝阳境内第一高峰大青山脚下,近90%的范围都在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
距朝阳县50公里,村域面积为20多平方公里,有撒牛沟、上新地村和下新地村3个自然村。其中撒牛沟历史最久远,在15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隋末唐初时期人口增多。新地村村民以山区农业经济为主要收入来源,现有三个养殖合作社,主要以饲养牛和羊为主。
唐朝古城遗址发现集水坑、校马场
当地人说,西五家子乡是朝阳县海拔最高的乡,这话确实不假。采访车沿着盘山道盘旋而上,绕过一座座秀美的大山,来到朝阳县境内第一高峰——大青山脚下。“大青山属努鲁儿虎山脉,是辽西户外运动的一座名山,主峰海拔1153.7米,已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行的朝阳县委宣传部外宣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大青山上有很多天然形成的奇石,如“将军石”“金蟾望日”等,还有成片的数百年的暴马丁香树群、千年的柳树群。山上还有多处山泉,清冽的泉水常年顺着山体流淌而下,经年累月冲刷侵蚀,在山上形成一个天然石坑,百姓称之为“天然浴盆”。奇峰怪石、清泉飞瀑、古树枯藤,把这里装点得如世外桃源。站在大青山的最高峰,向东可以望见渤海,因此,这座山峰被称为“辽西望海楼”。
大青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朝阳县志记载,隋末唐初,隋炀帝的外甥杨占子就看中此地,隋朝灭亡后,他逃到这里占山为王,并在山上留下一座古城遗址。杨占子在山上选择三面环山、地势平缓、背风温暖、视野开阔的地方建立王城,修建了南城、北城、钟鼓楼、烽火台、校马场,隔断了夹山沟、青山沟两个山梁的通衢要道,积攒了九缸十八锅的金银财宝,藏于前坡或后坡。
杨占子与两个妹妹长期占山为王,劫掠百姓,山前山后亲人不敢相见,所以大青山当时被人称为“断亲山”,严重干扰了百姓的生活。唐朝统治者认识到这一弊病,决定清除匪患,遂派遣大将罗成带兵剿匪。杨家兄妹三人分兵驻守三个山头,相约遇敌进犯以狼烟为号,互为支援。罗成因长相俊美,男扮女装用计使杨占子放出狼烟,两个妹妹引兵来助,却未见敌情。次日,罗成引重兵来攻山,两个妹妹见狼烟又起,不再相信哥哥,没有来救援,于是三个山寨被罗成逐个击破。杨家兄妹大败,杨占子被捉住,当众砍头。自此,大青山一带百姓安居乐业,贸易交流活动频繁。
沈阳建筑大学绿色宜居乡村研究院院长周静海专门为新地村等传统村落做规划设计,曾到古城遗址实地考察。他告诉记者,在现存的古城遗址中,仍可看到南北城的城墙、点将台、集水坑、校马场等遗迹,还有残留破损的城墙瓦片以及平整地势而垒建的台地等。其中,校马场长约300米、宽约30米,是从前练兵的场所。从校马场的大小和规模来看,能判断杨占子当年组成的军队应该有上千人。校马场的存在,证明这个古城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区域,更是有军队驻扎的王城。
专家通过勘测发现,在古城的平地上,有两层长条状的台地,上层长约30米、宽约4米,下层长约50米、宽约6米。考古发现,这些台地是当时古城人民为了平整坡地垒建的,这是古城曾经有人居住的证据之一。古城中还有两个集水坑,分两次过滤山泉水用。第一次集水坑略大,呈圆形,半径约25米,第二次集水坑略小,呈椭圆形,半径约8米。
“这两个集水坑是最重要的发现,尤其是第二次集水坑的存在,证明这是一块相当成熟的居住用地。”周静海说,从集水坑的大小可以看出,它能够为5000至1万人提供生活用水,这也是古城曾经有人居住的第二个证据。在古城遗址中还能看到残留的城墙瓦片和深约22厘米的石臼、两个已经被盗的古墓,这是古城曾经有人居住的第三个证据。从遗址留下的种种痕迹,我们能依稀看到古人生活、练兵的场景,建筑虽然残缺,却是如今吸引游客的好地方。
130年前,山东移民带来“跑黄河”
每到正月,新地村还有一项火热的民俗活动“跑黄河”,广受欢迎。朝阳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胡桂杰告诉记者,“跑黄河”又叫“转九曲”,是春节期间百姓自娱自乐,融健身、趣味于一体的传统年俗,从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连办3天,办一次要连续3年。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阳社火中的一种,盛行于朝阳县的北部、西部。据民间老艺人回忆,“跑黄河”在朝阳兴起,已经传承了130多年,每年新地村“跑黄河”时,都有周边2000多名村民参与。
“黄河阵是古代兵家布下的一种易守难攻的阵法,因阵势像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而得名。”村民们告诉记者,民俗“跑黄河”,源于《封神演义》中“三霄女大摆黄河阵”的故事。小说中写的故事是,在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姜子牙受周文王邀请领兵伐纣,把商纣王的兵马打得节节败退。于是,商纣王的重臣申公豹请来赵公明下山助阵,但赵公明不幸被七箭射死。他的三个妹妹云霄、琼霄、碧霄为了给哥哥报仇,摆下九曲黄河阵,将姜子牙阵营十二金仙一个个困在阵中。最后,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驾临西岐,破了九曲黄河阵,助周文王战胜了商纣王。
后来,人们用九曲黄河阵做游戏,把一根根桩木钉在地上,用高粱秆连起来,形成一个弯弯曲曲的跑道,形成迷宫,将九曲黄河阵由原来的恶阵,变为吉祥如意阵。每到正月,村民游绕九曲黄河阵,以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年正月初七,新地村民间文艺活动的带头人就开始张罗了。这里的九曲黄河阵还使用古老的方法扎制,主要材料就是秫秸、细竹竿、碗口粗的木材(做灯碗、旗杆)、松枝、彩纸、蜡烛、红灯笼等。一般以城的多少来计算黄河阵规模的大小,最小的9连城,依次为12、16、24连城。以9连城为例,阵式呈正方形,边长为95尺,占地约一亩半至二亩。黄河阵都设有入口和出口,入口处扎有门楼牌坊,上插彩旗,下悬宫灯,阵门两侧贴有对联。城中心要竖一刁斗,上插令旗,下挂红灯,7至11盏不限,但必须是奇数,颇为壮观。
阵内每隔5尺要立一个秫秸把子,行距5尺、间距5尺,一共需360个把子,每个秫秸把子上,都有一盏面灯(用面蒸制,外面用彩纸糊成),在两个把子中间,还要插一面旗,旗上分别写着福、禄、康、寿,“跑黄河”的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折旗回家。一般情况下,9连城共有360面彩旗,360盏灯。
追寻“跑黄河”民俗的由来, 记者发现,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中,就有关于“黄河九曲灯”的记载:每逢正月十一至十六,“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经曲黠,藏之四里,入者迷不得经,既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刘侗的这段记载,说明在明朝时的北京城,“跑黄河”的风俗已经盛行了。
“‘跑黄河’最早流传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一带,后来随着这些居民躲避战乱,来到朝阳地区,也将这一年俗带到辽西。”胡桂杰说,朝阳独特的地理区位、稳定不封闭的文化环境,吸引了多样的古文化在这里汇集,在漫长岁月中,这一民俗又同朝阳当地文化生活逐步融合,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社火活动。这一说法在新地村老住户中得到了印证。据村民王慧丽家的王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时,王姓先祖从山东省永平府千南县桃树园村迁徙而来,在新地村生活至今,后来,又逐渐增加山东移民来的孙姓、徐姓,构成村中的三大家族。
新地村村委会主任李悦廷告诉记者,每年正月十四傍晚,黄河阵前彩旗飘舞、人头攒动,会首(即带头人)发出点灯号令,一时间锣鼓齐鸣,鞭炮炸响,唢呐齐奏,好不热闹。然后是黄河阵门打开,秧歌队入场“踩城”,热闹的秧歌表演首先开场,之后村民就开始伴着欢声笑语“跑黄河”。如果是9连城规模,弯弯曲曲从头跑到尾,约有1.5公里,中间不许“钻狗洞”出来,以此祈愿来年平安顺利、消灾祛病、五谷丰登。“跑黄河”中还有个“抱灯”的习俗一直沿用至今,古时候传说,凡是结婚多年不生育的,可以去黄河灯会上抱灯,抱红灯生男孩,抱绿灯生女孩,也顺应了那个年代人们讨吉祥如意的心理。正月里人人都可参加“跑黄河”,更烘托出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
据了解,春节期间,朝阳县的社火活动遍布城乡,形式多样。像西五家子乡的“夜八出”和“跑黄河”、北四家子乡的“黄河阵”、台子乡的“背阁”和“九女船”、木头城子镇的“寸跷”、二十家子镇和贾家店农场的“大高跷”等都各具特色,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
千亩野生杏林
新地村就在大青山脚下,周围山中有野生杏树上千亩,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娇嫩欲滴的杏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
在撒牛沟自然屯大路口,记者一行遇到71岁的原村小学教师孙立国,他告诉记者,每年6月中旬开始,山杏陆续成熟,村民们就结伴上山采摘。野山杏不好吃,但是杏仁可以炒着吃,也可以做杏仁粥。先是用石磨磨碎杏仁,再用锅熬煮,用瓢翻扬500下,直至苦味消失,再加入小米或大米熬制,此粥清香养人。
孙立国告诉记者,因为村落绝大部分都在努鲁儿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水质非常好,因此这里的山杏、蘑菇、山枣、榛子、核桃等山货都是纯绿色。村民们希望利用大青山的山泉水、山杏核,搞深加工,开发养生产品、饮品等。
站在新地村的山坡上,映入眼帘的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石坝梯田。它们由高到低依山势连绵起伏,排列得规整而壮观。新地村村主任李悦廷告诉记者,这可是村里祖祖辈辈养家糊口的耕作地,至少有100年的历史了。现在石坝梯田总共有六七百亩,石坝都是用当地青石砌成,每个梯坝高约1米,能够防止水土流失,还能蓄水保墒。如今,梯田里种植着玉米、谷子等作物,把山坡装点得青葱茂盛。这片顺应自然的人造景观,印证着新地村人们勤劳朴实的奋斗精神。
大青山里的 养蜂人
38岁的村民马凤玲,是村里唯一的养蜂人,她利用大山里得天独厚的百花资源,养蜜蜂采花蜜,已经4年了。在村会计丛培苗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马凤玲家的小院。只见院子里摆满了一个个排列整齐的蜂箱。“一共有45箱意蜂。”马凤玲迎出屋来露出憨实的笑容。
5月,山里的槐花开了,马凤玲的蜜蜂采回槐花蜜;6月,山里的杏花开了,蜜蜂采回杏花蜜;7月,紫穗槐花开了,马凤玲又收获新的蜂蜜。马凤玲的婆婆对这个儿媳妇赞不绝口,因为能干的马凤玲是在网上自学的养蜂技术,几年间不断尝试、一点一点积累经验,然后逐步扩大规模,并在网络上、微信上销售。现在她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养蜜蜂,一年能有2万多份订单,大青山下新地村的蜂蜜,如今已经远销浙江、山东、云南。
马凤玲告诉记者,她的蜂蜜纯天然、不掺假,来买的很多人是回头客。说话间还拿出像体温计似的蜂蜜波美度测量仪,当场给记者演示:只见她将玻璃材质的波美度测量仪插到一大桶蜂蜜里,悬在蜂蜜里的测量仪,将上面的刻度定格在42.5度。她以自己的诚实守信,逐渐赢得了八方顾客的口碑。拿出准备寄快递的发货单,马凤玲露出甜蜜的微笑,因为依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她养蜜蜂采花蜜,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
迎着夕阳,记者戴上防蜂面罩,和马凤玲一起打开蜂箱,学着养蜂。马凤玲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明年她准备再扩大生产,多养几箱蜜蜂,满足销量需求。
(本版照片由朝阳县住建局和文化局提供)
记者手记
SHOUJI
听说记者来采访,在大路边聊天的几名村民都很兴奋,71岁的原村小学教师孙立国更极力向记者推介这里的好山好水,从雨后肥硕的大蘑菇,讲到养生保健的杏仁粥,从清冽甘甜的山泉水,讲到唇齿相依、团结互助的众村民。
“如果记者能把我们新地村宣传出去,真是太好了。”孙立国还特意跑回家,取出一份自己在庙会上的发言稿,向记者讲村民们的美好憧憬:如果将村里这些自然资源利用起来,用山泉水种植有机蔬菜、用山杏仁研发养生产品,新地村的未来会更美好。临别时,孙立国夫妇还摘下桃子,直往记者手里塞,表达心中的谢意。
记者感动于老一代村民对家乡质朴的热爱,在归途中也不由陷入沉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原有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村里许多青壮年走出大山在外打工,留守宁静家园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儿童,空心化和老龄化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临很大挑战,想要保护、管理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